-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4卷 第6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2月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北枳代桃:农业系统中两种知识的补充、替代与融合
郭天禹
[摘摇 要]摇 文章以脆弱生态环境中极具适应性的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乡村可持续发
展进行了探讨。 通过观察系统核心区王金庄发现,系统中作为运输和耕作工具、承担生态循环功能并象
征本土知识的驴饲养量不断下降,简单高效、方便人口流动并象征现代性知识的微耕机作为补充进入,
二者产生了替代、融合的互动。 现代性知识以“守田冶文化为基础融入系统当中,两种知识从简单并存逐
渐到深度融合状态,形成“新地方性知识冶。 它唤醒了传统农耕系统中濒于湮灭的优秀元素并使其保持
活态,延续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批驳了拒斥现代化的乡村保护意识。
[关键词]摇 地方性知识;现代性;农耕系统;社会记忆;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从早期西方汉学学者的讨论开始,中国社会与现代性这一命题几经折转,不断衍生出新的议
题,至今虽形成了几个学派,但仍无定论。 起初的探讨围绕拥有复杂文明的中国社会为什么滞后于
西方走进“现代冶,代表学者有韦伯、芮德菲尔德等,主要阐释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与现代化(moderni鄄
zation)相同和相悖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学界重新思考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并倾向于把现代化
看成西方资本主义体系和现代民主主义思潮向中国的渗透和漫延,代表学者有纪尔纳、安德生、霍
布斯鲍姆等,他们注重探讨民间传统在现代化的政治经济过程中的遭遇;之后,王铭铭归纳了现代
化国家对传统的两面性态度———现代化过程中传统被新文化取代和传统被重新改造、发明变为新
的“全民文化冶,最初对此深入研究的代表学者有孔迈隆、萧凤霞[1]32-53 。 时至今日,这个宏大议题
仍在研究和讨论之中,前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
与现代性知识(modernity knowledge)互动的现代化视角。
[2]
自格尔茨通过深描的形式把“地方性知识冶 这个用来形容一定区域内文化集合的概念勾勒
出来以后,相对应的普同性知识就越来越倾向于与现代性知识不加区分地被使用,换言之,当今社
会大背景下,普同性知识和现代性知识愈发具有了一体双词的用法。 西方源发的现代性知识本质
上也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只不过是借用了普同性知识的渠道,更多地与其他地方性知识展开了互
动,对于文化相对论者而言,地方性知识总是在生态人类学或者文化生态学研究中表现得更为具
象。 斯图尔德提出多线进化论,进而引出了文化生态学的论述———人类的文化行为是适应环境而
[3] [4]
来的 ,哈里斯用印度牛肉禁忌的观点说明了文化对于生态系统的反映和保护作用 ,杨庭硕通
[5]
过湖南永顺县永茂镇的滑坡灾害阐释凭借地方性知识去维护生态来论证生态人类学的观点 。
地方性知识,抑或“小传统冶,通过人类不断进行适应环境的实践而发展和完善,这也是一个持续与
[6]
社会“大传统冶互动的过程 。 中国乡民社会中的地方性知识少有用文本记录的,多是以民间口头
传说、观念或者仪式行为等方式进行展演式传承的,因此面对当下“大传统冶中流行的风格迥异的
现代性知识时,互动的过程变得更加激烈。
近代以降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直波折不断,乡村中尤其是具有本土知识的传统村落,
正在大比例地相继湮灭,这个现象引起了中国学人的深刻思考。 梁漱溟乡建思想明确表达出乡村
[7]
是中国文化产生的基础 ,也是中国社会的主体,在现代化裹挟着现代性知识体系大步走入中国
乡土社会之际,本土知识遭遇了空前的挑战。 以城镇化和科技理性为动力的现代化象征体系逐步
[收稿日期]摇 2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实施指南《GB21345 - 2024黄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实施指南.pptx VIP
- 吉林省德惠市第三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 VIP
- 气流干燥器设计说明书.doc VIP
- 《电子商务基础》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pptx
- 桶装水项目质量管理方案.docx VIP
- 地震数据采集设备的收放方法、集运箱和车辆.pdf VIP
- 压力管道壁厚及开孔补强计算.xls VIP
- 四五级拼音版 (20220824修订).pdf VIP
- 幼儿园区域留痕培训.pptx VIP
- 2025年贵州省高职(专科)分类招生中职生文化综合考试试卷(英语试题)676.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