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中道德理念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毕生从 事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套全面的道德教育模式, 其中“仁”的理念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始终,仁”既是对人 的理想化设想,又是对和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秩序的憧憬。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了理想人格,才可以称得上君子,这种 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扎根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这对当前培 养大学生全面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 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 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道德规范、思想观念对大 学生产生影响,使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人格。
关键词 《论语》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1 “不愤不启,不楼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序渐进的对其进行启 发诱导
“不愤不启”,即不到他急切的想要明白却偏偏弄不明 白的地步,就不去给他讲解。朱熹在《论语集注》注释说: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谓开其意。”①当一个人 努力思考,想要理解但是却理解不到的时候,心里就会和你 着急,这时候才可以去指导他。
“不爍不发”,即不到他心里清楚却不能用合适的语言 表达的地步,就不去开导他。朱熹在《论语集注》注释说: 划非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谓达其辞。”②当一个人 经过深思熟虑后会有所感悟,但是却不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出来,因此就会表现的很苦恼,这个时候才可以启发他。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③即告诉他一个角, 如果他不能类推出另外的三个角,就不要再告诉他了。朱熹 在《论语集注》中注释道:“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 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④如果不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这就说明他的知识和经验还是不够的,所以就不 要再告诉他了。孔子运用了启发式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独 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孔子运用启发式教育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讨论,《论语》是一部孔子和学生讨论和谈话的记录, 讨论法也是孔子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讨论过程 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反问,孔子还善于用反问的方式启发诱导学生。在《论 语?颜渊》中,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
“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 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 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⑤即子 张问孔子,一个士要做到什么地步才算通达?孔子没有直接 回答子张,而是反问他“你想要表达的达指的是什么? ” 孔子通过反问了解了子张的困惑之后,给他做出了合理的解 释。
比喻,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来说明 抽象的难懂的道理。《论语?子罕》中提到“岁寒,然后知 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说只有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 俱的品质,以此来教育学生要像松柏一样,能经受得住严寒 的考验。
1. 2对大学生运用启发式进行教育时,要了解学生的身 心特点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⑥ 意思是说,人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不同,便渐渐 地相差很远了。孔子说的“性”指的是人的本性,即天生具 备的品质;“习”指“习染”即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接受的 教育中形成的特定的品质。“性相近”指的是,每个人先天 的品质都是相似的,都有达到理想人格可能;“习相远”指 的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所以表 现出来的道德品质也是不一样的。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可 能通过教育成为有高尚道德的人,因此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观点。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相信通 过接受教育,他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着高尚品德的人。由于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因此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存在 着差异性。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坚持因材施教 的原则,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生主体性。 通过因材施教,有助于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发挥 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以此达到学校教育和自我 教育的双重效果。
2寓教于文,在学生日常课程中渗透道德教育
孔子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时候经常把道德教育寓于其 中,以此来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精 炼的说明了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教学如果没 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如果没有 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很多高校存在着这 样一个问题,学生的道德教育似乎只是辅导员和思修教师的 事情。实际上,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仅仅依靠辅导员 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课程针对性开展道德教育。
此外,我们应该挖掘一些德育资源,并把这些资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单螺杆空气压缩机说明书2012版浪潮.pdf
- 《音乐赏析》课件第二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ppt
- 2025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0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2024景区观光车及驾驶员配备工作指南.docx
-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党课(ppt).pptx VIP
- 2024学年八年级数学经典好题专项(反比例函数)练习(附答案).pdf
- 09年三明数学中考试题.doc VIP
- 【66安全文库】201高危行业(化工、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应知应会手册.docx
- 中考数学及格冲刺1.doc
- 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五级)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综合卷).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