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4
附件2
培养点评估简况表
名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培 养 单 位
????????????
代码:80168
名称:大气科学
一 级 学 科
????????????
代码:0706
名称: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学 科 专 业
代码:070602
????????????
授权(增列)时间: 2003年
博士
培 养 层 次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制表
2009年
填 表 说 明
一、封面事项
1、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点的一级学科名称、学科专业名称及其代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填写;
2、培养层次填写“硕士”或“博士”;
3、授权(增列)时间按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点授权(增列)情况汇总表》中的时间填写。
二、简况表中的培养点是指参加评估的培养点,学术团队情况只填写现有在编的研究人员。
三、课程设置栏按照实际开设课程情况填写,包括为学生在集中教学阶段和在培养单位学习阶段实际开设的课程。
四、除另有说明外,所填报各项与时间相关的内容均从该培养点批准时间截止至2009
五、本表填写内容必须属实,字迹要端正、清楚。复制(复印)时,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纸张限用A4规格,双面复印(不含封面、填表说明),装订整齐。本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他封面。按规定需与本表合订一起的材料,订在本表之后。
Ⅰ 培养单位学科发展总体情况
总
体
发
展
目
标
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院的学科发展总体目标:面向国家能源和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需求,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和转移,为我国磁约束聚变、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健康等领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历史性重大创新贡献。面向极端和复杂条件下的物质科学前沿,在等离子体物理、材料物理、大气光学与环境物理、场(及离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仿生智能等若干领域内成为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重要代表。
学
科
布
局
合肥研究院现有博士学科培养点7个,其中:5个理学点,2个工学点,等离子体物理(070204),光学(070207),凝聚态物理(070205),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070602),生物物理学(071011),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
硕士学科培养点16个,其中:6个理学点,10个工学点,等离子体物理(070204),光学(070207),凝聚态物理(070205),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070602),生物物理学(071011),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1),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理论物理(070201),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核技术及应用(082703),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805),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1),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环境科学(083001)。
重点发展的研究领域包括:1、等离子体物理与磁约束核聚变工程,环境光学与技术,大气光学与遥感技术,离子束生物物理与生物工程,农业生态信息科学技术,强磁场科学技术,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技术,仿生感知与智能控制系统,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等。
Ⅱ 培养点的学术队伍组成情况
学术队伍
教授(或相当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
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
具有博士
学位
具有硕士
学位
人数
20
16
9
18
18
培养点主要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
研 究 方 向
姓名
年龄
专业
技术
职务
最高
学位
是否
博导
课程教学
(课程名称、地点)
大气非线性光学效应研究
王英俭
46
研究员
博士
是
张为俊
47
研究员
博士
是
高晓明
44
研究员
博士
是
范承玉
44
研究员
博士
是
大气气溶胶探测
饶瑞中
46
研究员
博士
是
张寅超
48
研究员
博士
是
徐青山
44
研究员
博士
否
胡顺星
43
研究员
博士
否
大气遥感基础与技术应用
乔延利
51
研究员
硕士
是
郑小兵
40
研究员
博士
是
方勇华
43
研究员
博士
是
洪 津
40
研究员
本科
是
易维宁
53
研究员
本科
是
杨世植
46
研究员
硕士
否
大气光学环境监测技术基础与应用
刘文清
55
研究员
博士
是
刘建国
41
研究员
博士
是
谢品华
41
研究员
博士
是
张玉钧
45
研究员
博士
是
注:研究方向根据实际设置的情况填写,不受表格所限。
Ⅲ 培养点的科研成果
Ⅲ-1 培养点发表论文情况
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
发表论文数
其中SCI收录数
其中EI收录数
其中ISTP收录数
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