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构建探析.docx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构建探析.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构 建探析 法体系是一个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在内的综合性、 协调性发展的体系。作为这一体系的参与者和当然主体,人 (或者说社会中的多数人)的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司 法体系的完善度和先进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法制现 代化首先是从事这一变革的主体自身的现代化,是把表现传 统法律观念并以传统模式行动的人转变为具有现代法律意 识和行为的人的广泛过程。” [1] 一、法律意识的界定 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 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法律意 识包括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 价和法律信仰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法律知识是指人们对社会法律现象进行科学认识的结 果,它是人们关于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及其规律,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现行法律的内容和特点等方 面的知识的总和。法律理想实质上是人的理想,是人通过法 律的形式所表达的法和社会秩序的应然状态的理想追求,并 通过这种理想的追求而体现和实现其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 怀。法律情感是社会主体对法现象的主观心理态度或心理反 应,它既可以表现为对法的关切、喜爱和依恋,也可以表现 为对法的漠不关心、厌恶和鄙视等等思想感情。法律意志是 社会主体维护法律的尊严,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主观心 理基础,它是社会主体的法律意志品质,表现为主体在任何 情况下都不畏强暴,不畏诱惑和胁迫的坚强的守法精神和护 法品格。法律评价是指社会主体基于自己的法律知识、法律 理想、法律感情和法律意志对法律以及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 是否能够有效保障社会主体的正当合理的权利,是否能实现 社会正义,是否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是否有利于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作的主观判断。法律信仰是基于 社会主体对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的理想和秩序需要的理性 认识和情感体验的产物,是长期的人类法律实践经验和理性 思维活动的结晶,是人类把握社会法律现象的特殊方式。 就法律意识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而言,我国学者大体有 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态, 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2 ] 一种认为法律意识是与群体的或个体(个性)心理特征相联 系的、人们关于法现象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3]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的法律意识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 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有机综 合体。[4]本文此处无意通过比较得出上述观点孰优孰劣, 但可以肯定的是,三种观点都认为法律意识是社会法律现象 同人们的心理之间的一种有机联系。就此分析我国公民法律 意识之现状,可见其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实有重点推进 之必要。 二、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公民法律意识现状 分析现状是我们了解并以此为重点推进现代法律意识 建构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一个曾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法 系、并对周边国家影响巨大的文明古国,我国公民目前的法 律意识状况如何呢?同法制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又在哪里? 原因何在?这些问题,本文将通过以下几点来加以阐释。 (一)人治思想与法治思想相互交织并在不同地区呈消 长之势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多年中,我国的法 制建设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步增强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 一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亦获得了很 大的提高。然而,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漫长封建历史,并 曾孕育出对周边国家影响巨大的中华法系的大国,封建残留 的影响仍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古老的中华法系中处处弥漫着浓重的“人治”主义色 彩。这个地方的“人”当然不可能是多数人,它只可能是为 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服务的。反映在我们的当代的社会中,就 表现为许多公民仍习惯于按照传统观念参与社会生活,评判 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给予“权大 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之器,渴望‘法 立而无犯,刑设而不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 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 存在着,并给我国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即 “领导人的话就是法”。[5]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治信念 的动摇成为法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6] (二)法律实用主义意识占主导地位,法律信仰尚未形 成 法律实用主义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法律的工 具性是占主导地位的。而法律信仰则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生 活的公平正义的理想、秩序需要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产 物,是长期的人类法律实践经验和理性思维活动的结晶,是 人类把握社会法律现象的特殊方式,是社会法文化系统中各 种主观因素的有机整合和高度提炼。显然前者仅仅关注法律 的工具价值,而后者则将法律作为人类情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