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代山水画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1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8/27/2014 元四家山水画的特征 元代,山水画的审美趣味在前代基础上发生了重大变革,即改变了从五代直至南宋的雄伟粗犷风格而向平淡天真画风转变。 元代山水画突出了绘画的文学趣味,使诗、书、画融为一体,形成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山水画派。 208/27/2014 元代文人画 自觉地从个体的角度来思考绘画的现实意义,更强调抒情言志的功能,这体现了在特殊背景下文人个性意识的觉醒。从传统美学的角度看,也体现了一种包容开放的审美观。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这种“无市井尘埃气”的艺术审美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是元代文人画家在面对商业繁荣下俗文化迅速崛起的现状中对于精巧艺术的守护,同时也折映出他们对于蒙元朝廷的婉拒心态。 文人画的兴盛根本上不是为了去表现那个时代,而是为了画家们自我的精神防御。元代艺术的复兴使我们看到文化遗存的历史。这种只能借助于残留的“尊贵气质”来挽回文人阶层自尊的表现,恰恰反映了精英阶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滞留与保守的天性,它不可避免地会在绘画中流露出一种高标自洁、孤芳自赏的心态。这与艺术世俗化总的发展趋向是相背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明清文人画的价值取向。 因此,在看待元人的绘画思想和艺术成就时,采取扬弃的态度,批判地加以吸收和借鉴。 北宋 无我之境 重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描写,画家为自然服务。 南宋 追求细节真实和诗的意境 重诗情画意。 元代 有我之境 重在抒发画家内心思想情感,自然景物描写为次。 明 清 时 期 明初,浙派和江夏派山水画兴盛。他们主要师法南宋马远、夏圭,多作斧劈皴,注重气势和力量。 戴进《风雨归舟图》 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用阔笔淡墨快速斜扫出雨中的山石;树木、芦苇则以细笔攒簇,创造出“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奇妙景观。 戴进 《风雨归舟图》 《关山行旅图》 戴进 (明) 《渔乐图 》 吴伟 ( 明) “吴门四家” 《庐山高图轴》 沈周 《霜柯竹石图》 文征明 《虚阁晚凉图》唐寅 《莲溪渔隐图》 仇英 石涛 《淮扬洁秋图》 石涛(清) 《淮扬洁秋图》 构图奇特,笔墨精到。墨点彩点相间,疏密,聚散得当,既有层次又表现出一种苍茫深厚之感。 石涛的山水画法和创新精神对后来的扬州画派产生了直接影响。 《仿高房山云山图》王原祁(清) 《苍翠凌天图》 髡残(清) 208/27/2014 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 208/27/2014 乔尔乔内《暴风雨》 208/27/2014 霍贝玛的《林间小道》 208/27/2014 鲁伊斯达尔《辛格拉温的磨房》 208/27/2014 五代宋元山水画的发展变化概述 五代—北宋,山水画从求真的雄伟全景式向具体个性化的雄伟全景式转变。 北宋--南宋,山水画从雄伟的全景式转变成粗犷而富有诗意的边角小景。 南宋-元代,山水画的审美趣味发生重大变革即从五代直至南宋的雄伟粗犷风格向平淡天真画风的转变。 什么是三远?有哪三远 三远,山水画技法名。这个词汇既涵盖了山水的透视关系,也算是山水的构思观念。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就已提到“高远”、“深远”、“平远”的所谓“三远”。 三远中国画表现远山的三种技法。即:“高远”、“深远”、“平远”。 三远 - 记载 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 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参合两家之说,谓“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间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208/27/2014 三远 - 特点 三远 - 特点 “高远”,并不是拘泥于字面的“居高望远”。而是:“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平线也基本上处在画面的下端,用来描摹崇山峻岭再合适不过了。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 “深远”则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意思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至于视平线则多处于画作的上端,类似于现在说的“鸟瞰”。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一派群山莽莽、溪涧回转的无限风光,无疑都是拜深远法所赐。 “平远”的视平线则处在画面的中间或者是中部偏上的位置,即:“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元代倪瓒的作品多呈现出这样的视觉效果,像他的《渔庄秋霁图》,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