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的义素两分法.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语词义的类聚与分析 语义研究的难点 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语言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也不仅仅是发音器官的生理活动,而且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心理产物。我们从它外在的表现来认识它是不够的,最起码要了解它的意义。而意义正是实现了的语言中最难描写清楚又最难解释明白的部分。 词义是语言意义研究的起点 词(词素)是意义最基础的负荷单位,不论是意义的组合还是聚合,都是从词(词素)开始的。研究语言的意义,要从词义(词素)意义开始。 义素—词(语素)义—句义—复句与句群的意义关系—话语与篇章的意义组构 “词义” 词义是一种经过社会长期使用,含有社会共同经验,产生时注重外象感受,产生后以词形(音)作为载体而存在的语言内容。 言语是词义存在的实际场所 言语意义是通过个人的言语行为反映出来的语言意义,也就是存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训诂学称之为使用状态下的意义,简称使用义。使用状态下的意义是通过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让人们看到的。 训诂材料是通过人的理解用语言来解释语义的,所以黄季刚先生给训诂下的定义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训诂材料之所以让我们确信为是意义的真实反映,是因为这些训释是可以在语境中被证明的,也就是具有可考据性。 《核舟记》:“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礼记·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 《促织》:“成视之,庞然修传。” ①《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注:“简,大也。” ②《论语.雍也》:“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皇疏:“简谓疏大无细行也。” ③《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孙星衍:“简者大也。孔子在陈,思欲归去,故曰:吾党之小子狂简者,进取于大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不知所以制裁,我当归而裁之耳。遂归。” ④《尚书.皋陶谟》:“简而廉”。孔疏:“简者,宽大率略之名。” ⑤《逸周书.谥法》:“平易不疵曰简。” ⑥《尔雅.释诂》:“简,大也。”郝懿行《尔雅义疏》:“简者,疏节阔目之意,故亦为大。” 意义关系的有序性是通过分类来体现的 意义分类体现经过综合过滤的语言意义的关系类别 放置类动词 动作(与行为相对) 施与客体(与自我处置相对) 以放置对象和空间为条件 以是否对客体强制为区分 对客体说,可以有使动、被动 一般放置 措、错、置、放、委、加、载 (放置、措置、摆放、搁、搁在) 展开放置 列、次 (排、排开、排列、列) ——线性展开 肆、夷、铺、洒、布、溥、播 (铺开、撒、撒播、放布、平放) ——单面或立体展开 陈、宣 (陈列、开放) ——无方向标志 进入放置 实、搢 (装、塞、夹、载入、纳入) ——将客体纳入某空间 间、儳、杂 (掺、掺杂) ——将客体混入另一客体 强使放置 寄托: 寓、托、属 (寄托、托付、嘱托) 施加:加、施、任 (施加、任命) 送逐:嫁、流、放、驱 (流放、驱逐) 载存:载、记、留 (记载、存留) 两种义素的定义 以音位学的音素特征分析为参照的义素(senmantic components),称作“意义成分”,有的书上也翻译成“义子”。 以音位学的音素归纳为音位的方法为参照的义素(sememe),用我们的理解来说,就是进入到言语中的使用意义,是义位的变体。 对义素的认识 ???“语义构成成分(semantic component,即义素)“并不是语言词汇的一部分,而只是理论上的元素,是为了描写某种语言的各个词汇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而假设出来的。” ??????? 义素“并不表现外界的物理性质,而表现人类认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心理状况。所以不是人类机体之外的物质的性质和关系的符号,而是人类感知和认识外界现象的内部机制的符号。” “如果我们这样来解释语义构成成分,就可以把它们的纯粹形式的特性与人类的认识和感觉器官联系起来,还可以显示语义结构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就是根据这些内在条件去感知外部世界的事物和进行归类的。” ???????????????? ——比尔维施(Mansfred Bierwisch) ?????????转引自贾彦德《汉语语义学》,1999,p126 被合成词析出的义素 1.第一类:名词所含的性质特征(形容词)或动作特征(动词)或类别特征(名词)析出后附加在单音节名词前面: (1) 亮光 幼童 大海 高峰 低谷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