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资格才有气场——细说资格感
气场 ,是天地万物所有的能量,可以传递信息,带来感觉,相互影响。人的气场,就是人体所有的能量场,通过一个人的思想、形象、言行举止向外散发的影响力。什么样的人看上去是显得气场强大呢?他应该有着强烈的不容忽视的存在感,在人群中就一眼能看到他,由内至外散发着自信、淡然、从容,举手投足举重若轻,显得有底气也特别有能力,而这些元素一定是源于他内心具足的资格感。资格感 ,这三个字听起来很简单,细想又很生疏。
资格感这个词是李中莹老师第一个提出来的。他说:
“资格感缺失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这份资格感决定了我是什么样的人,资格感的根本来源是与父母的连接。”我做气场课程研发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一个人如果要真的有气场,不仅要提升外在的能力,更要内在具有充足的资格感,像打通任督二脉一样,散发出强大的气场。 那么,什么样的表现算是缺乏资格感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未必能完全了解自己,或许在接下来的分享中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缺失资格感的表现。01比如有次在气场V学堂群里,有位学员夸我的课件做得好漂亮,她问我气场教练班要训练这些内容吗?
我说:这些课程研发,具体到ppt的设计和制作都是气场教练班要培训的内容,而且最后要考试,考试不合格是不给发气场教练资格证的。这位学员听了就说:“哎呀,那我这样的估计是毕业不了了…….”一件事还没去做,就给自己贴个标签:我做不到!
“每一个缺乏资格感的人,内心深处总有一句‘我不行’、‘我不配’的定义。这几个字就像魔咒一样,深深藏在信念深处,甚至自己都不曾意识到。”
一旦做事的时候就会自动冒出来,像一根无形的绳子,牢牢地控制着、束缚着你,让你感觉人生有很多牵绊、很多纠结、很多困扰,结果遇事总退缩,不敢想、不敢信、不敢做,就是这根隐形的绳子阻碍了我们的气场,束缚了我们的幸福人生。图片上冲你举着手指说“你不许……”“你不能……”的这个人,会让你想起谁?很多人会想起小时候父母限制自己时的样子。“你不许玩这个游戏!”“你就不能考次第一名吗?!”“你看人家的孩子分数多高,你能有点出息吗?”“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小老百姓,咱哪买得起啊?”……. 成长过程中父母过激的评判话语,就像给孩子下的魔咒。父母当然都是真心爱孩子,动机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行为方式未必会起到好的效果,负面的话语说得太多,会给孩子内心形成创伤,父母的话都会被孩子忠实地接收,最终成为他人生的魔咒。 小时候会被贴上各种负面的标签,孩子的潜意识是会接收的,虽然长大后不记得了,但遇到事情会本能的退缩,潜意识里有“我不行”的声音。 有些成年人以吓唬孩子的方式去“逗”孩子,把孩子吓得哇哇大哭感觉很好玩,其实这都容易给孩子内心形成创伤。比如有女孩子小时候长得黑,就总有家里大人逗她:“这么黑,以后能找到婆家吗?”,“你妈这么好看你这么黑,是从垃圾箱里捡的吧?” 这种“逗”孩子的方式,很可能给孩子内心形成创伤,给她注入一种信念:我很丑,我不配获得父母的爱,我不配获得别人的喜爱!这样的孩子就算长大后出落得很漂亮,她还是会自卑,因为内心里只相信自己是丑小鸭,别人再夸她也不会真的相信。当她看到心仪的男生,就可能会退缩,因为她内心有个魔咒:我没有资格获得别人的喜爱。 细思甚恐啊!02资格感的根源是与父母的连接,孩子会忠于父母,内心会认同父母的话,并形成自己的信念。所以现在为人父母的你们就要注意,有时你无意中给孩子贴的标签,有可能会形成一个魔咒,会让孩子缺乏资格感。 与父母的连接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孩子会用模仿复制父母命运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比如:有些孩子从小目睹父母婚姻的不幸,有一种可能是,孩子会认为婚姻就是这样痛苦的。孩子内心中是最爱父母的,模仿就是孩子对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父母都不幸福,自己也没有资格获得幸福的婚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徘徊在婚姻之外不敢进入,有人就算获得了幸福的爱情和婚姻,内心也经常跳出来一些念头:“我有资格获得这么幸福的婚姻吗?”“我会这么好命吗?”“他最近这么忙?会不会像当年我爸一样外面有小三?我会不会像我妈妈一样忽然失去这一切呢?” 当一个人内心不断患得患失、疑神疑鬼、抱怨,忍不住去试探……潜意识里的资格感缺失作祟,就会采取一些行为去破坏本来好好的婚姻,无意识地去创造条件来印证自己的认知:“你看,我说我就是没资格拥有幸福吧!” 还有人会去复制和模仿父母的生活状态。比如,从小生活贫苦的孩子,根植的信念就是: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穷人。就算长大后经过努力生活条件好了,但内心深处仍会觉得“我父母那么辛苦,我怎么可以活得这么轻松呢?”,所以这样的人不舍得花钱不敢去享受,但凡轻松奢侈一些都会有强烈的罪恶感,因为他内心里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比父母活得更好。
我小时候曾给邻居家送新娘。新娘婆家是个普通的人家,一个小院几所房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