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6
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奖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反渗透/纳滤复合膜分离层结构与性能的多级调控及优化
项目简介: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持续资助下,以反渗透和纳滤膜分离层的高性能化为研究目标,基于对界面聚合制备的聚酰胺反渗透/纳滤膜构效关系的研究和认识,提出了在界面聚合制膜前、制膜中和成膜后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策略调控膜结构的思想:制膜前设计合成特殊结构单体、制膜过程中引入多孔纳米颗粒、成膜后对膜表面改性,从而达到改善膜性能的目的,构建出了结构理想、分离性能出色、应用性稳定的反渗透/纳滤膜。主要创新点包括:1.利用界面聚合的自限制特点,针对性地合成和筛选了3种具有线性结构或者支化结构的小分子功能性水相单体,同步调控了膜的分子交联度和膜厚,成功制备了一组兼具优异渗透性能与截留性能的反渗透/纳滤膜,在此基础上提出支化结构单体同步调控复合膜化学结构与物理形貌获得优异水通量和截留率的设计思路。2.针对纳米多孔介质在界面聚合制膜过程中的作用与行为尚不明确的问题,设计在界面聚合的不同反应相添加NaA型纳米分子筛,研究了纳米颗粒与界面聚合单体的作用行为,比较两种添加方式所成膜的形貌和结构,结合分离性能的差异,探明了反渗透纳米复合膜的成膜机理;评价了不同纳米材料对界面聚合制膜性能的影响,构建了适合添加于反渗透和纳滤膜超薄分离层的功能性无机纳米材料库。3.探明了两性离子溶剂化水化层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反应条件相对温和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首次将两性离子应用于聚酰胺反渗透膜的表面耐污染改性。上述成果对推动水处理膜学科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项目成果共计发表SCI收录论文32篇,他引1000余次,其中十篇代表性论文他引492次,一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发明专利4项,其中一项发明专利获第十九届中国优秀专利奖,一项专利实现了成果转让。
第三方评价:
对创新点1的评价:早在2006年我们就开始了界面聚合过程优化与调控的相关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逐渐受到了国际同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肯定。该项工作公开发表后,近十年时间内被Energy、RSC Adv.、J. Nat. Ga. Chem. 、Desalination等领域内的权威期刊他引逾百次。日本名古屋大学Masataka Nagaoka教授利用我们对膜制备过程调控的研究结果解释了他的分子模拟(J. Phys. Chem. B, 2015, 119: 6776);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Jong-Chan Lee教授对此项工作做了如下评价“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monomer ratio for 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 could determine cross-linking density, polarity, and polymer structure, which affect membrane performances”(J. Mater. Chem. A, 2015, 3: 6798);此外,在其尝试通过可控的界面聚合反应设计碳纳米管杂化反渗透复合膜时,界面聚合单体浓度选择参考了此项工作的实验数据,并且援引了我们对交联层内自由体积与渗透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解(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4,6:2819)。作为较早期制备的高通量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研究数据广泛被国际同行作为聚酰胺海水淡化膜在分离性能、表面物化性质等方面的评估标准(J. Mater. Chem. A., 2015,3:6798;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4, 6:2819)。德国马普实验室Anatoly V. Berezkin在Langmuir上(Langmuir, 2015, 31:12279–12290)对我们的工作做了详细评述,认为我们通过引入线性和支化结构单体发现了一个调节膜通量和截留的方法,对盐和有机物表现出较的高通量。
创新点2的评价:基于不同材质纳米材料、面向不同应用环境的混合基质膜研究工作他引累计已达480余次。密苏里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密苏里大学C. W. LaPierre荣誉教授B.L. Deng先生多次引用该工作内容中的代表性论文,认为“纳米颗粒的添加确实能够调控膜表面性质”(J. Membrane Sci.,2015,479:256)。这一系列工作成果同时被Prof. W.J. Lau在综述文章中集中进行了系统评述(Water Res., 2015, 80:306)。《Membrane Formation and Modification》作者、膜科学研究领域顶级专家Prof. Ingo 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