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物权行为理论评析(下).pdf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权行为理论评析(下) 尹田 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 四、物权行为理论纷争的评说 如前所述,我国内地学者投身于物权行为理论之论战,是伴随我 国物权法立法活动而开始的。运用德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学者提供 的资料,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许多物权法学者发表了各种支持或者反 对的意见。就整体情况而言,反对采用物权行为理论的学者一直占上 风。但在此应当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物权行为理论自身究竟能否自圆 其说?二是我国物权立法应否采用物权行为理论? (一)就批判而论批 判 1.关于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学说理论对实际生活的凌辱? 批判物权行为理论的理论常常先发制人的武器,是指责此种理论 纯属理论抽象,没有生活事实作为依据,是学说对生活的压迫和凌辱。 由此,德国学者吉耶克有关“手套交易”的夸张和讽刺,常被引用。 相反,支持物权行为理论的理论则常常以法律生活中存在物权行为来 作为反击。 这一问题其实集中于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即物权行为是否存在或 者能否独立于债权行为而存在? 1 批判者认为,所谓物权变动的合意实际上为学者所虚构,在现实 交易中,不可能存在独立于债权合意之外的物权变动合意。买卖合同 中,移转标得物和价金的所有权既是合同的目的,也是合同的内容, 当事人没有必要再就物权变动达成合意,物权变动合意包含于债权合 意之中。[62]因此,物权合意不过是债权合意的重复或者履行,[63] 或是其贯彻或者延伸,并非有一个新的意思表示。[64]针对萨维尼用 以证明物权行为之存在的“乞丐受让硬币”的论述,学者指出,即使 就即时买卖、即时赠与的情形,也只存在债权合同而无物权合同,因 为在此类情形,当事人在达成买卖和赠与合意以后,立即履行了债权 合同。[65] 支持者则认为,物权合意在实际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如抵押权、 地上权的设立、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登记制度等。[66]而所有权的抛弃 等单方行为,也常被用作论据。此外,有支持者还就现代经济生活中 物权行为“刻意独立存在”的现象作了列举:(1)远距或远期交易。 远期交易中,卖方基于各种合理考量,有时会刻意保留所有物一段时 间,嗣后才与买方作成物权移转合意,以继续利用标的物,或者降低 同时履行之风险,或者“一物二卖”获得更好利润等(“一物二卖” 符合商业道德,非如学者所断言,必与多数国民公平观念相悖);(2) 种类物、未来物交易。种类物及未来物(如预售房、期货)交易,根本 无从在债权行为的合意阶段同时作成物权合意,物权行为纵想不独立 也不行;(3)整批交易。企业买卖等包括多笔财产的一次性买卖,个别 情形中,当事人常有就其中某些给付视情况始为移转所有权合意者。 2 尤其在国际贸易,常见一笔订单须分船或分批交货,买受人何时取得 物权,有各种可能的安排;(4)代理交易。代理行为所涉及物权变动, 有可能本人仅就债权行为授与代理权,而刻意保留物权行为自行为 之;(5)附所有权保留。附所有权保留条款的买卖即债权行为不附条件 而物权行为附停止条件,等等。以此说明独立的物权行为不仅未脱离 现实生活,反而可以借更精细的概念,使复杂的经济需求得到最大满 足。[67] 我的看法是: 德国学者对于物权合意或者物权行为的“发现”,如同法学家对 任何一种法律现象的“发现”一样,都不是凭空臆想或者无端捏造 的,都是以一定的生活事实作为根据的。但是,生活事实只是作为一 种观察对象而存在,并不能左右观察结论的形成。因为任何理论抽象 的结果,都会脱离作为抽象思维活动文本的生活原型。法学理论的抽 象方法也是如此:任何法律现象都是来源于客观发生的生活事实,但 法律现象是经过对生活事实的抽象而形成的观念性表达,是生活事实 的“反映”,但绝非生活事实本身(这就是极其熟悉社会实际生活的 人非经专门训练也不能成为法官的原因)。与此同时,对生活事实进 行抽象的目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也会影响所形成的结论的 样态,而一定的价值判断以及价值目标,也会深深浸入对生活事实所 进行的观察与抽象活动的全过程,进而从根本上对观察结果发生影 响。因此,对于同一生活事实,基于不同的目的和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