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汉时期黄帝形象的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0 先秦秦汉时期黄帝形象的研究 苏晓威 摘要:在中国早期文献及考古材料中,黄帝存在于世系、古帝和祭祀三个系统之中。世系系统中的黄帝,应最早;然后由祖考之帝,转化为始祖之帝而存在,即传说之人王而存在,这反映了黄帝由宗统进入君统的过程,以及一个基于血缘关系存在的分封制,逐渐走向地缘关系的郡县制巨大变化的过程。祭祀系统中的黄帝形象与战国后期的阴阳五行学说结合紧密,同时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又进入了一定的道教仪轨,由此获得信仰的价值。 关键词:黄帝 世系 古帝 祭祀 引言 道家典籍中,有一类以黄帝故事为形式的书,“黄帝书和《老子》不同,它不是一种书,而是一类书。这类书的共同点是以黄帝故事为形式。如道家书《管子》、《庄子》、《鹖冠子》,法家书《商君书》、《申子》、《慎子》、《韩非子》,杂家书《尸子》、《吕氏春秋》,数术书《山海经》,方技书《黄帝内经》,兵书《孙子》、《尉缭子》,以及《左传》、《国语》、《大戴礼》、《礼记》,还有汉代纬书,它们都讲黄帝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众口相传的成说,还发展为书籍体裁的一种。” 李零:《说“黄老”》,《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8页。在这点上,它和其它道家典籍不同。同时在汉代,“黄老”屡屡并称,“黄”指黄帝,“老”指老子,它们的关系如何?为了有助于我们对黄帝书主题的认识,同时也为了廓清一直以来众所周知的“黄老”中的“黄”的模糊认识,我们 李零:《说“黄老”》,《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8页。 但运用什么样的材料呢?毕竟运用什么样的材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要得出的结论,而审慎的材料运用,尤其是对黄帝的思考备显重要。主要有以下因素,使之不得不然。一是在传统辨伪学的观念上,先秦秦汉的一些材料自身的问题;二是对黄帝这样的处于古史传说中的人,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三是现代“古史辨派”自身的影响,也使我们不得不对所运用的材料,有所选择。以上这些都应是我们要考虑的。对于上古史的研究而言,遥远的黄帝,自然是死不见尸,考古也没有发现,确切证明就是以他为代表的五帝时代的遗址,所以他到现在还是活在古史传说里。但疑古派对它是全盘否定,在他们看来,信史与传说界限分明;同时如徐旭生所言,他们对于掺杂神话的传说和纯粹神话的界限似乎不能分辨,或者是不愿意去分辨。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29页。这样一来,疑古派眼中的中国历史自然很短了。胡适则对古史传说的价值持肯定态度,只是要严格辨清对它的使用程序而已。在《古史讨论的读后感》一文中,胡适总结道:“(1)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来的次序排列出来;(2)研究这件史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3)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变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由寓言变为事实;(4)遇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胡适: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29页。 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93—194页。 《国语·楚语上》载申叔时对太子教育的言论:“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徐元诰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85页。就“世”一类的古书,李学勤也有类似的看法,“《帝系》这种三代统出一源的谱系,在近代备受学者的讥评,以为子虚杜撰。不过既然各种古书都记有基本相合的传说,意义是不容抹杀的。我觉得如果细心推求,其中不乏启示”。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17页。 李零:《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再认识》,《李零自选集》,第49—52页。 我们这里依据李零上述所言,从不同的材料分类入手,探讨世系、古帝及祭祀系统中的黄帝形象如何呈现?当然这三个系统只是一个大致的分法,它们彼此之间的界限并非截然不可逾越,侧重点不一样而已。 一 世系系统中的黄帝 黄帝出现在考古材料或古书的记载中,较为可靠的时间大约是战国时期。为学者们熟知的战国中期偏早的陈侯因敦提到了黄帝,其铭文如下: 惟正月癸未,陈侯因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慕(谟)克成,其唯因 扬皇考,邵(绍)绅(申)高祖黄啻(帝)。屎(纂)嗣桓、文,潮(朝)闻(问)者(诸)侯,合(答)扬厥德。者(诸)侯寅荐吉金,用作孝武桓公祭器敦,以登以尝,保有齐邦。叶(世)万子孙,永为典尚。 郭沫若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64页。其中的释文不全录自该文,亦参考它文。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