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第三章 建筑防潮设计 第一节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第二节 围护结构内表面冷凝及防止 第三节 围护结构内部冷凝及防止 围护结构受潮——变形,耐久性降低; 保温材料受潮——保温性能下降。 基础 设计 湿空气=干空气+水蒸汽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水蒸汽分压力值P 一定的气压和温度条件下,空气中容纳的水蒸汽所产生的压力值。 空气中水蒸汽呈饱和状态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汽压——PS;未饱和空气的水蒸汽分压力——P。 一定大气压下,空气温度越高,饱和蒸汽压值越大。 第一节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湿空气 绝对湿度(f) 每立方米湿空气所含水蒸汽的重量,g/m3。 ——虽能表明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真实数量,但从室内热环境要求看——不能恰当地说明空气干湿程度,原因在于绝对湿度相同而温度不同的空气环境,对人体感觉的影响是不同的。 ——为方便描述空气的干湿程度需要引入相对湿度的概念。 湿空气 第一节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表中看出:两居室绝对湿度完全相同,但A居室相对湿度为61.1%,而B居室为99.9%。 研究表明:对于室内热环境而言,正常湿度范围大致是30%~60%。——可判定A室湿度基本正常,而B室则极为潮湿。 建筑热工设计中广泛采用相对湿度,原因在于相对湿度能直接说明空气干湿程度。 湿空气 第一节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潮湿 99.9 1226.4 1227.9 9.4 10 B室 正常 61.1 1261.0 2062.5 9.4 18 A室 舒适感觉 相对湿度 水蒸汽分压 饱和蒸汽压 绝对湿度 室内气温 房间 名称 绝对湿度相同相对湿度不同的居室 绝对湿度(f) 相对湿度(ф) ——指一定温度,一定大气压力下,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同压下饱和蒸汽量的百分比。 φ=f/fmax×100% 实际上f与P,fmax与Ps近似成正比——可表述为: ——空气中实际水蒸汽分压力(P)与该温度下饱和水蒸汽分压力(Ps)之比,即 φ =P/Ps ×100% 湿空气 第一节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不饱和/饱和 蒸汽量 常用 重点概念 露点温度(td) 某一状态的空气,在含湿量不变的情况下,冷却到相对湿度达到100%;若继续降温,空气中将容纳不了原有水蒸汽,就会有一部分液化成水珠析出,温度降得越低,析出水分越多。 ——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所对应温度,称 “露点温度”。 湿空气 第一节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重点概念 由不饱和变成饱和 第二节 围护结构内表面冷凝及防止 1.石膏板10; 2.矿棉70; 3.陶粒混凝土35 例题 内表面冷凝的检验 比较内表面温度 θi和 露点温度 td 小于出现结露 第二节 围护结构内表面冷凝及防止 例题 内表面冷凝的防止 当内表面温度过低或室内空气湿度过大时,都会发生表面冷凝现象。 正常湿度的采暖房间,外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大于《热工设计规范》中所要求的“最小传热阻”。——不致于内表面出现结露 外保温构造——延缓内表面温度急剧下降,可大大降低因供热不均引起表面周期性冷凝的可能性。——利于防止热桥内表面结露 房间使用时,应保持围护结构内表面气流畅通。 第二节 围护结构内表面冷凝及防止 利用通风降低室内空气湿度,从而降低室内露点温度。 由于湿度激增引起的短期少量结露,可采用具有吸湿性能的材料进行内表面装修。 对于高湿房间(冬季ti18~20℃,φ75%的房间) ① 短暂或间歇性高湿房间,内表面选用吸湿能力强又耐潮湿的装饰材料。 ② 连续高湿房间,设不透水材料或防水层。 第二节 围护结构内表面冷凝及防止 地面防潮措施 我国广大南方地区春夏之交多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当空气温度突然升高时,底层地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出现泛潮现象。 防止措施: 加强整体地面保温,使其具有一定热阻,减少地面对土层的传热量。 地面选用蓄热系数小的微孔吸湿材料作地板的表层材料——微孔地面砖、大阶砖;三合土、木地面。 第二节 围护结构内表面冷凝及防止 采用空气间层控制地面泛潮。 如果房屋底层处于高地下水位地区,应注意设置防潮层。 加强通风,降低室内湿度。 房间争取日照,加速水分蒸发,提高地面温度。 第二节 围护结构内表面冷凝及防止 围护结构的传湿过程 蒸汽渗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