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实践中认识三峡工程
2007-6-6 来源:网易水利
简介: 通过三峡工程10年建设的实践,加深了对长江、对三峡工程的认识,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界生态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人类社会活动就是要使自然界达到相对的生态平衡,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三峡工程;建设;实践;自然规律
中图分类号:TV-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自己生存发展的实践中认识了自然,不断实践、不断提高对自然的认识,适应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条件以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三峡工程经过几代中国人的实践和认识,作出了自己的抉择,终于在20世纪的90年代付诸实施。长江三峡工程不仅是一项规模宏大工程,而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对长江和三峡工程的认识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加深对它的理解,才能指导我们更完美地实施这一计划。
本文仅在三峡工程的实践中阐述对长江三峡工程的理解。
1 长江及长江流域
1.1 长江
横贯中国大陆的长江,它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海拔6 621m)雪山群的西南侧,源头海拔高程约5 400 m。长江源远流长,自西蜿蜒东流,泻自高原,穿越深山峡谷、山地丘陵和广袤的平原,流入太平洋,全长近6 300 km,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流,也是全球第三大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水量仅次于亚马逊河、刚果河)。
长江共有3 600余条支流,众多湖泊分布南北,流域面积180万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约1/5。流域位处北纬30°左右,受东亚季风影响,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湿润多雨,与其北部相邻干旱寒冷的黄河流域形成鲜明的对照。长江年平均降水量约1 100 mm,年入海水量达9 500亿m3。
1.2 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人口约4.0亿人,耕地2 300万hm2。流域横贯中国的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沿江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中国重要的大城市,更有众多的中小城镇,长江流域历来是中国经济、文化繁荣发达的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区。
长江如同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它遵循自然演变的普遍规律,生态环境在不断演变之中。它对人类影响具有两面性,既有哺育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一面,也有频繁洪水给沿江城镇、农田和居民带来深重灾害的一面,其灾害的一面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因素,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由于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全流域降雨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暴雨洪水分布很广,长江每年5~10月为汛期,其中暴雨洪水主要集中在7至9月。长江上游100万km2集水面积上产生的洪水出三峡后,直泻中下游平原;而中下游平原地区主要由于上游排泄的泥沙淤积,以及平原地区人为活动,导致行洪能力不足,洪水位普遍高出两岸地面高程数米,受到洪灾的威胁最为频繁而严重。在已经过去年代中,从有明显水文记载的公元1153年以来,在宜昌的洪峰流量超过80 000 m3/s的有8次,其中超过90 000 m3/s的有5次,而在1860年和1870年宜昌洪峰曾达到92 500 m3/s和105 000 m3/s。在刚过去的一个世纪中,1931、1935、1949和1954以及近期的1998年都发生了严重的全流域性或区域性的大洪水,古老的长江大堤抵挡不住超限的洪水,淹没了大片平原耕地和众多的城镇,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仅以1998年为例,在7月、8月两个月内出现了8次达60 000 m3/s的洪峰,60天的洪水水量达2545亿m3,是中游河段全年(平均)水量的56%。在中国政府组织全国军民奋力抗洪救灾的情况下,仍造成了32万hm2耕地被淹,1 562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 000亿元人民币。因此,治理长江,防洪减灾已是中国政府刻不容缓的大事。
长江有巨大的落差和极其充沛的水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力资源,经几十年的查勘,可开发的水力资源约为1.7亿kW,约占全国总量的50%。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获得清洁而廉价的电力是中国能源的一大财富。水力发电既不消耗一立方水,也不污染一立方水;既不排放一立方有害气体更无排放任何固体废物,是获得清洁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2 长江三峡工程的历史背景
1919年,伟大的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要在三峡河段“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并曾设想要装3000万匹马力的发电机。可以说这是三峡工程计划的最早设想。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只能是一个伟大的设想。
1932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曾组织人员进行规划设计,曾提出一份《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当时正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日战争的前夕,这一报告只能束之高阁。
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当时的国民政府曾设想效仿美国的高坝建设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