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62No5和声风格与特征初探.docVIP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62No5和声风格与特征初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62No.5和声风格与特征初探   摘 要:钢琴小品集《无词歌》是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标题性、抒情性钢琴小品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无词歌》中第29首――《威尼斯船歌》Op.62 No.5的和声材料、和声材料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力求窥视门德尔松在本作品的和声布局与运用方面的个性化风格与特征。或创作手法。   关键词: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调式调性;和声语言;风格与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46-03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是浪漫主义前期极富才华的德国作曲家,是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门德尔松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保有着古典主义沉着而有节制的风格,在古典主义原则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所抒发的音乐情感如同灿烂的花朵,具有的精致、典雅、清新、妩媚、诗意等特点。   钢琴小品集《无词歌》,是门德尔松众多作品之一,他用多种精湛细致的作曲技巧完美的将声乐体裁的歌曲“移植”到钢琴独奏这种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形式中加以表现,音乐篇幅较小,音乐内容偏重对自然、生活的描写,很多作品来自旅游中的印象和感受,门德尔松追求的单纯的、真正的抒情性,这也是《无词歌》区别于其他抒情钢琴小品的个性之处。   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共创作了三首《威尼斯船歌》,位于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水上都市”威尼斯有一种轻盈纤细、平底狭长、造型别致的小舟为代步工具,叫做“刚多拉”(意大利语Gondola),船歌就是起源于刚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广泛流行于意大利,19世纪成为人们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以下将从多方面分析Op.62 No.5的创作手法:   作品速度为稍快的行板、6/8拍贯穿全曲,意为表现威尼斯微波荡漾、船只点缀着水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诗意情景。   该曲是边缘组合原则的曲式结构,由于尾声的双重功能使乐曲由三―五部曲式发展为回旋奏鸣曲式,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一、调式调性布局   如上图所示,《威尼斯船歌》在整体调性的布局上,门德尔松注重的是色彩性的对比,将几个调式完美的统一在作品中:   前奏与A部分是在a小调上进行,因为旋律浪漫优美,作品将和声小调与自然小调穿插使用,Ⅶ级音时而升高,以增强导音到主音的倾向性;时而又还原,以增加旋律的优美与和谐性。B部分乐曲由a小调转到二级远关系属大调――E大调,听觉上制造了豁然开朗、明亮、浪漫的效果,仿佛是小舟行驶到了另一条宽阔的水街上。A部分是A部分的减缩,回到了a小调上,但时间较短,几小节连续的K46强调了传统的属功能,和其需要解决到主功能上的不稳定性,充满了期待感,在此部分最后的六拍才进行到Ⅴ7与Ⅰ级主和弦上。B与B的旋律、和声、织体完全相同,调式调性没变,力度由p变为pp,同时多了一层共同音的保持,使音乐在此处变得更为神秘。A部分回到a小调,音乐材料与A部分除了延续了B与B多的那层切分音,其余大体相同,在此结构中最后三拍应该结束的和弦上,用了辟卡迪三度引入尾声。尾声是同主音调式交替,由a小调交替为A大调,使乐曲在结尾处产生了绚丽、温暖、又憧憬着美好的色彩效果。   二、和弦材料及应用特点   (一)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形态   门德尔松在该作品中使用了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因在调式上a和声小调与a自然小调穿插使用,E自然大调与E和声大调穿插使用,各调的和弦使用如下:   (1)a和声小调的Ⅰ,Ⅴ,Ⅴ7,Ⅴ7/Ⅴ,Ⅶ34°/Ⅴ,Ⅶ7°/Ⅳ,Ⅶ7°/Ⅴ,K46,bⅡ6,#3Ⅰ。   (2)a自然小调的Ⅳ46,Ⅴ34,Ⅲ,Ⅳ,Ⅶ56,   (3)E和声大调的Ⅰ6,Ⅴ7/bⅦ,bⅦ,Ⅴ7,Ⅶ,b3Ⅳ。   (4)A和声大调的Ⅰ,Ⅰ6,b3Ⅳ,Ⅰ46。   (二)复合功能和声   在该作品中,有两个复合和弦,是两种对立的和声功能在相同时间内产生的复合功能和声,在一同解决到第三功能属性的和弦中从而获得功能冲突的解决。第一处在第7小节后三拍,a小调,高声部和弦为DD功能的Ⅴ7/Ⅴ,低声部和弦为T功能的Ⅰ级主和弦,而后一同进行到Ⅴ级;第二处在第21小节后三拍,E大调,高声部和弦为D功能的Ⅶ级,低声部和弦为S功能的b3Ⅳ级,而后一同进行到Ⅰ6。这样,规范的正统和声功能保持不变,而旋律音调与和弦结构却由两个和弦构成,基础坚实的原始和声语汇与新异的和弦结构如此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三)共同音保持   和弦之间的连接用和声连接法后,共同音在同一声部保持到后一和弦,在该作品中,第35小节后三拍至40小节前三拍使用了共同音保持,也是B与B唯一不同之处,此处是E大调b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