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无菌检查法验证.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菌检查法验证 张荣玉 一、概述: 1.1 定义:系用于检查药典要求的无菌的药品、医疗器具、原料、辅料及其它品种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 2.1验证的必要性和意义: 确认所采用的方法检查供试品无菌的适合性。 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准确性和重现性;检查方法的完整性。 与同药品无菌检查接轨。 通过对不同品种、批号的无菌检查比较;对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二、存在问题: 2.1 专业人才少,缺乏相应的培训和管理。 2.2 工作量大,导致操作不规范。 2.3 检验方法缺陷,如直接种法可操作性差,引入污染的风险较大。 2.4 试验条件的影响 环境影响 培养基、稀释剂、冲洗液。 所用品、器具清洁灭菌。 三、无菌检查的试验要求: 3.1 环境:10000级局部以下100级,布局符合无菌 操作要求;或隔离系统(生物安全柜)。 3.2 人员:必须具备微生物专业知识,并经培训。 3.3 设备、器件、材料:经处理必须符合无菌要求,培养箱的温度指示装置要校验。 3.4 培养基: 3.4.1 按药典规定处方配制,采用经验证合格的灭菌程序灭菌。 3.4.2 保存:2-25 ℃避光保存;期限:非密闭容器3周,密闭容器1年。 3.4.3 培养基适用性、无菌性、灵敏度检查。 3.4.4 灵敏度检查: 3.4.4.1检查用菌株传代不得超过5代。 3.4.4.2常用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 铜像假单胞菌[CMCC(B)10104] 枯草芽胞杆菌[CMCC(B)63501] 生孢梭菌[CMCC(B)64941] 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 黑曲霉[CMCC(F)98003] 3.4.4.3菌液配制、保存、接种培养按药典要求。 3.4.4.4结果判断:空白对照应无细菌增长,加菌液的培养基管均生长良好,培养基灵敏度符合要求。 3.5 稀释液、冲洗液: 3.5.1 按药典规定配制后采用经验证的灭菌程序灭菌。 3.5.2常用稀释液、冲洗液: 0.1%蛋白胨水液 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无菌0.1%氯化钠液 中性磷酸盐缓冲液 含0.1%聚山梨酯(吐温-80 ℃)的0.1%蛋白胨水溶液 3.5.3 依据供试品的特性选择稀释液、冲洗液。 四、无菌检查法验证: 4.1 原理:验证的所有环境、培养基、菌株、稀释液、冲洗液均与日常检查方法相一致、并符合相关规定。 4.2 验证分类: 前验证:建立无菌检查方法时。 再验证:修订检查方法时。 定期验证:供试品组合或原检查条件改变。 4.3 验证方案制定原则: 供试品的抑菌性,敏感菌种选择;适当的方法消除或降低抑菌性。 样品的预处理方式能有效抵消(或中和)产品的抑菌性。 样品的预处理方式、检验过程、培养条件均不影响样品中微生物的生长。 验证记录真实完整地记录所做试验。 4.4 验证重点环节分布: 样品 需前处理 不需前处理 验证前处理方法对污染菌生长,检出影响 有抑菌作用 去除抑菌作用 通过验证实验判 无抑菌作用 验证抑菌活性去除方法的有效性及对污染菌检出物影响 检验 4.5 验证方法: 4.5.1 制备验证试验菌液,按药典方法配制菌液。 4.5.2 选择配制适合的培养基、稀释液、冲洗液。 4.5.3 供试品的处理: 验证所用的溶解剂、稀释剂、助溶剂、破乳剂等的有效性,使用量及微生物生长无影响。 验证加热温度、离心速度和时间对微生物生长或分布无影响。 不需前处理的供试品免做。 4.5.4 无抑菌性样品的验证方法:依据产品溶解性和微生物限度选择合适的中性稀释剂溶解和稀释,用直接接种法验证,常用中性稀释液或淋洗液。 4.5.5 具有抑菌性样品的验证方法: 确定抑菌作用(抑细菌、真菌试验验证),选择敏感菌株对供试品抑菌活性去除效果检验(阳性菌回收试验)。 消除样品抑菌性的方法验证: 化学钝化中和法(化学试剂中合法):利用化学(生物)专属性灭活,常用钝化剂有:对氨基苯甲酸、卵磷脂、聚山梨酯-80等。薄膜过滤法和直接接种法也可用。对化学中和剂不敏感的样品,用酶中和,如β -内转氨酶。 稀释中和法:利用降低供试品的相对浓度,将样品稀释至最低抑菌浓度下进行。 薄膜过滤法:利用体积差异分离,通过薄膜过滤,微生物被截于滤膜,培养薄膜观察有无微生物生长。各方法组合运用,效果更好。 ③ 验证方法: a.验证分组: A组:样品组,适当方法中和样品,加入少量验证微生物(接种量少于100cfu)。 B组:对照组,0.1%蛋白胨或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加少量微生物(接种量少于100cfu). C组:阳性对照组,不经中和处理,将实验菌株直接接种于培养基中(接种量少于100cfu)。 b.结果分析:A组与B组微生物生长数量相似,表明中和剂的中和方式有效消除了

文档评论(0)

luobin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