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人之在以默保障核心中央警察大刑事系副教授林裕壹前言中人在的意定位一我行人在定概二中人在的意定位我中人在之法律沿革一防止刑求取供已足二人在察述意肆我中人在的分析立法目的弱化利行使可能原例外主客易位律在喧主利保障空白待伍整人在原及例外的可能方案一法基本利之保障及其限制二我行原例外的行使默尚承忍受柒默人在人接承容忍壹前言犯罪查上查犯罪嫌疑人攻守互中程人的接在可方影智近身交手的重要景甚至某些特殊情下力肉搏的案例亦非有方拒客申李泰安律不解方拒客申李泰安律不解律申客被屏地署官拒律表示憾不解合智手法各巧妙方
PAGE 11
PAGE 1
論偵訊中辯護人之在場權
——以緘默權保障為核心
中央警察大學刑事系副教授
林裕順07.06
壹、前言
貳、偵訊中辯護人在場的規範意義、定位
一、我國現行「辯護人在場」規定概觀
二、「偵訊中辯護人在場」的規範意義、定位
參、我國偵訊中辯護人在場之法律沿革
一、防止刑求取供為已足?
二、偵訊辯護人在場「觀察」/「陳述意見」?
肆、我國偵訊中辯護人在場實務的現狀分析
1、立法目的錯誤連結
2、弱化權利行使可能
3、原則例外主客易位
4、律師在場喧賓奪主
5、權利保障空白待補
伍、調整辯護人在場「原則」及「例外」的可能方案
一、憲法基本權利之保障及其限制
二、我國現行「原則、例外」規範的繆誤
陸、行使緘默尚須「承擔(忍受)偵訊義務」?
柒、結論
關鍵詞:偵訊、緘默權、辯護人在場權、辯護人接見權、承擔(容忍)偵訊義務
壹、前言
犯罪偵查實務上,偵查機關與犯罪嫌疑人攻守互動中,偵訊過程辯護人的「接見」、「在場」可謂雙方「諜影鬥智」、「近身交手」的重要場景,甚至某些特殊情況下「鬥力肉搏」的案例,亦非絕無僅有〈檢方拒絕會客申請 李泰安律師不解
〈檢方拒絕會客申請 李泰安律師不解〉:律師申請會客,卻被屏東地檢署檢官拒絕,律師表示「遺憾與不解」(2006.06.23聯合報)。〈檢辯頻鬥智 手法各巧妙〉:檢方密集提訊李泰安,由於辯護人在場讓偵辦動作有所顧忌‥檢方經常選擇律師承辦其他案件出庭的時間提訊,辯方則要李泰安行使緘默權,讓檢方討不到便宜(2006.06.25自由時報)。
另外,參考我國歷來司法院大法官的憲法論理,認為:「刑事訴訟法為確定國家具體刑罰權之程序法,以發現實體真實,俾刑罰權得以正確行使為目的司法院大法官釋字178號解釋。」。然而,「立法機關於制定法律時,其內容更須合於實質正當司法院大法官釋字384號解釋。」,且「本正當法律程序之原則‥『辯護制度』貫徹憲法第十六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之本旨」、「就刑事被告而言包含其在訴訟上應享有充分之防禦權分別參考司法院大法官釋字396號解釋,及釋字582號解釋。」。因此,現行刑事訴訟法為衡平「真實發現」與「權利保障」之訴訟目的,設有「辯護人之接見通信」(第34條)、「辯護人偵訊在場」(第245條以下未註明法律名稱者,指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條文。)等權利保障之「原則及例外」,也凸顯偵查中國家訴追權力與被告辯護權利的「矛盾與衝突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178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384號解釋。
分別參考司法院大法官釋字396號解釋,及釋字582號解釋。
以下未註明法律名稱者,指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條文。
如同「刑事訴訟法歷史,乃辯護權的擴大史」之法諺團藤重光,『新刑事訴訟法綱要(七訂版)』(創文社、1967年),115頁,松尾浩也「弁護人の使命」,同作者『刑事訴訟法講演集』(有斐閣、2004),243頁。,似可驗諸我國「偵訊辯護人在場」(第245條)條文規範之增修沿革。我國「辯護人在場」制度的確立與變革,均因當時社會發生令人關注的重大刑事案件,偵查機關於偵查過程侵害人權引發輿論批判,國家行政立法部門為呼應民意要求而進行修法改革 71年4月14日台灣發生首次歹徒持槍強劫銀行之重大刑事案件,但因後續警察錯誤逮捕、刑求無辜的關係人「王迎先」,造成該人於偵訊後跳河自殺,引發社會震撼、非議;89年3月29日陽明山發生「吳如月住宅強盜案件」,同樣因誤逮逃家少年而引發輿論批判。有關245條辯護人在場條文規範之增修與各該事件的關連,可分別參閱立法院公報71卷57期(1982.07.17)第57頁及同公報71卷79期(1980.10.02)78頁,以及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21期(2000.05.03)第391頁。。只是,類此「單點式」、「片斷式」的法律增修,相關論據
團藤重光,『新刑事訴訟法綱要(七訂版)』(創文社、1967年),115頁,松尾浩也「弁護人の使命」,同作者『刑事訴訟法講演集』(有斐閣、2004),243頁。
71年4月14日台灣發生首次歹徒持槍強劫銀行之重大刑事案件,但因後續警察錯誤逮捕、刑求無辜的關係人「王迎先」,造成該人於偵訊後跳河自殺,引發社會震撼、非議;89年3月29日陽明山發生「吳如月住宅強盜案件」,同樣因誤逮逃家少年而引發輿論批判。有關245條辯護人在場條文規範之增修與各該事件的關連,可分別參閱立法院公報71卷57期(1982.07.17)第57頁及同公報71卷79期(1980.10.02)78頁,以及立法院公報第89卷第21期(2000.05.03)第391頁。
本文認為檢討偵訊過程「辯護人在場權」之法理論述,有必要重回歷史現場再次檢驗立法當時的論據說理,以理出未來改善的可能線索。另外,對照近年大法官解釋有關刑訴機制的說理,總著眼「基本權利」、「正當法律程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