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 斌Zhou Bin内容摘要
周 斌
Zhou Bin
内容摘要 :祠堂是宗族力量的象征和宗法制度的物化。河阳朱氏宗族将对儒家
“礼”的理解与朴素实用的家族智慧融于祠堂的选址、设计、建造、祭祀等活动 之中,表现出数量多、规格全、种类繁、工艺美的祠堂建筑特点,同时将河阳 人独特的环境观、伦理观、审美观展现在世人眼前。
关键词 :河阳、祠堂、建筑、文化
河阳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境
内,距五云县城三十余里。村庄现有人 口三千多人,百分之九十以上为义阳朱 氏,是一个罕见的千年血缘村。相传河 阳始祖朱清源,曾任五代吴越国掌书记, 为避五季之乱,偕弟南迁,看中了缙云 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定居于此,繁衍生 息。为了让子孙后代牢记祖宗之根本, 将祖居地河南信阳拆开,各取一字,于 是就有了现在的河阳。河阳山清水秀, 民风古朴,一千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聚族 而居的传统,他们崇尚礼教,耕读传家, 重农经商,人才辈出,富甲一方,是缙 云的名门望族。村庄中一溪两坑的水网 系统,五纵四横的街巷布局,仍然保持 着元代重建时的基本框架,明、清、民 国三个时期十几座朱氏祠堂,上百座
“十八间”合院式民居建筑也保存得相 当完好,依然散发着往昔的光彩。
级分明,规格齐全,记录着大量的古村
历史、民俗信息。《义阳朱氏家谱·祠记》 中就记录有朱大宗祠、圭二公祠、文翰 公祠、虚竹公祠、荷公特祠、圭六公祠、 丹崖公祠、哲六十七公祠、恒三公祠、 玉天公祠、有周公祠等十五座祠堂。而 实际上,河阳有祠堂十七座,现在尚存 十五座。其中有祭祀始祖的总祠,如朱 大宗祠 ;有各房派的支祠,如圭二公祠、 虚竹公祠 ;有祭祀乡贤的特祠,如荷公 特祠(孝子祠);还有后辈为感念先祖 之间的人情义气而建的忠祥遗绩祠 ;以 及十分罕见的女人祠堂——信女祠。河 阳如此众多的祠堂,充分说明了两个问 题 :一是家族兴旺,族支众多,每个房 支都要建祠堂,数量也就多了。河阳素 有“烟灶八百,人口三千”的称号,自 公元 932 年河阳始祖朱清源兄弟到河 阳定居以来,千余年里整个家族足足繁 衍了 42 代,人丁兴旺,并形成了圭一、 圭二、圭六三大房支。二是财力雄厚。 作为敬宗耀祖之地,祠堂既是供奉祖先 神主排位,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也是 执行家法族规,议事饮宴的场所,因此 往往是村中建造得最考究、最精美的建 筑,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不行。自清 中期以来,河阳人通过经商办厂,凭借 着靛青、土纸、粮食等生意,富甲一方。 河阳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号称“一万穷”
(家里有一万把田──相当于 125 亩田
──仍算穷)的“财主村”,有条件修 建这么多考究的祠堂。
为门厅,大门居中,左右两厢设马房或
祭品库。第二进为正寝,即正堂和寝堂, 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所,正寝 后部设神龛安放祖先神位。另外在院子 的两侧或后部设置杂物院,作为伙房或 官仓之用。河阳的祠堂外观大都较简洁, 以高墙封闭。大门以石库门居多,门洞 内窄外宽,呈八字,门檐悬挂题字牌匾。 为增加观赏性,门头多用大量砖线脚或 门罩作为装饰。作为建筑的“门面”, 在遵循固有的形制外,大门呈现多样变 化的特点,凸显出祠堂在村庄中的地位。 与简洁的外观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祠堂内 部的华丽考究。高大雄伟的梁柱、规则 一致的步架、雕刻精美的牛腿、雀替、 花窗。有些祠堂里还设有戏台,戏台的 出现是统治者加强宗族权威,使祠堂成 为议事、公共集会场所的最好说明。[2]
1. 朱大宗祠
朱大宗祠是河阳朱氏的始祖祠堂, 古时建在村左侧的石佛岭前。明正统 十 四 年(1449),毁于战 火,清乾隆 十九年(1755)迁建于村东水口的黄碧 山西麓。祠堂地处全村的制高点,坐南 朝北,站在大门前就能俯瞰整个村子。 祠堂主体为两进的四合院,中轴线上布 置有照壁、门厅和正寝,照壁和门厅之 间形成前天井,左右开侧门。祠堂大门 位于门厅明间,面宽三间,设高大的屏 门出入。门厅和正寝均面宽五间,左右 设夹室各三间,中间为主天井,门厅明 间后部建有一座方形戏台。(图 1)门厅 和正寝的内部构架采用穿斗作法,柱子 有一人合抱多粗,两丈多高,顶部不做 轩棚,屋架明露,显得宏伟而古朴。门 厅及天井四周檐柱外侧用硕大的木质牛 腿来支承挑檐。牛腿绝对是整个祠堂最 为华丽的部位,在高超的木雕工艺的精 雕细刻下,八仙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叹 为观止。正寝右侧还有三个侧间,作为
一、河阳祠堂的概况
祠堂,是民间家庙的普遍称呼,是 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1] 在封建 农业社会里,血缘以姓氏传承,同姓之 人聚居在一起就形成了宗族。为了凝聚 和巩固这种组织关系,往往制定严格的 宗法制度,而祠堂正是这种宗族力量的 象征和核心,宗法制度的浓缩和物化。 宋朝大儒朱熹在《家礼》中阐明了修建 祠堂的目的在于“报本反始之心,尊宗 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