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鐘嶸《詩品》 (一)鐘嶸《詩品》概論 鐘嶸(約468—約518)字仲偉,河南人。據《梁書·鐘嶸傳》、《南史·鐘嶸傳》,他是晉侍中雅七世孫。 鐘嶸的時代,詩風的衰落已經相當嚴重。據《詩品序》描寫,當時士族社會已經形成一種以寫詩為時髦的風氣,甚至那些“才能勝衣,甫就小學”的士族子弟也都在忙著寫詩,因而造成了“庸音雜體,人各為容”的詩壇混亂情況。王公搢紳之士談論詩歌,更是“隨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澠並泛,朱紫相奪。喧議並起,准的無依”。所以鐘嶸就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這部品評詩人的著作,想借此糾正當時詩壇的混亂局面。 《詩品》專論五言詩而不論其他文體,詩評的主要目的是探討作家與作品的流別,分氣優劣,論述文學的進化現象,也論各家源出與得失,而且建立起歷史法的批評。 《詩品》約在天監十二年完成,《梁書》稱《詩品》為《詩評》,《隋書》兼稱《詩評》、《詩品》。《詩品》論述自漢代至南朝梁一百二十二為詩人,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分品是借鑒漢代九品論人。 在《詩品序》裏,他談到自己對詩的一般看法: “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若但用賦體,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矣。” 從這一段話來看,他對詩的看法一是強調賦和比興的相濟為用,一是強調內在的風力與外在的丹采應同等重視。這和劉勰的看法大體接近,僅僅在對比興的解釋和重視程度上略有不同。 頁眉 * 頁眉 * 頁眉 * 第五章 曹丕、司馬遷、王充、鐘嶸文論 一、曹丕的文學思想 二、司馬遷文論選讀 三、王充的文學思想 四、鐘嶸《詩品》 一、曹丕與《典論·論文》 曹丕(187—226)是漢魏時期著名的詩人,同時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學理論批評家。他撰寫的文論著作流傳於世的有兩篇,一篇是《與吳質書》,另一篇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典論·論文》。《典論》是曹丕精心撰寫的一部學術著作,一共20篇,《論文》是其中之一。後來《典論》一書失傳,《論文》這一篇幸虧被選入南朝時期的《昭明文選》而得以保存下來。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論著作,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在它之前還沒有精心撰寫的嚴格意義上的文學理論專著(我們講過的先秦兩漢的一些文論都不是專門的文論文章),它是第一篇,是中國古代文論開始步入自覺期的一個標誌。 《典論·論文》中正式提出或者觸及了不少新鮮的重要的文論課題,我們要掌握的主要有: 1、“文章不朽”說 2、“文氣”說 3、“文體”說 1、“文章不朽”說 這是曹丕關於文章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觀點。他在《典論·論文》中說: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當時以他們父子為核心,周圍團結了一大批詩文作家,形成了所謂的“鄴下文人集團”,曹丕在這篇《典論·論文》中所評論的“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除了孔融之外,都屬於這個集團。 2、“文氣”說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這就是文論史上著名的“文氣”說。這個理論頗為新鮮,而且重要。 3、“文體”說 在《典論·論文》裏,曹丕還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體分類及其各自特點的思想: “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這裏曹丕列舉出八種文章,分成四類,分析了它們各自的特徵,後世學界稱之為“四科八體”說。 “雅”、“理”、“實”、“麗 首先,在《典論·論文》中,曹丕通過比較分析研究了文學和其他著作的區別,研究了文體對風格的要求,從而第一次提出了文體論,其中說道:“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即是從根本上說,文章具有共通性,但因體裁不同又各有要求和特點。且看曹丕之前,先秦時代,文史哲相互夾雜,渾然一體,著眼點在“本”而不在“末”;兩漢時期,雖然儒家著作被排除在了文學之外,但也沒有系統性的提出文學的體裁和類別。把“本”,“末”結合起來提出文體論的這一創造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