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目标: 学会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诗意情怀,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掌握多种描写技巧,学习用游记体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黄山记 瓦尔登湖(节选) 巩乃斯的马 黄山雄踞于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公里,东西约30公里,风景区方圆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黄山原称作黟(yī)山,唐朝天宝年(公元747年)间依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的传说而改名为黄山。 黄山以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被誉为国之瑰宝、世界奇观,已成为中华民族壮丽山河的象征。 黄山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恒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秀丽于一体,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天下,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亦是世界级的旅游胜地,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 目录,2000年被评为 AAAA 级旅游区,已成为 全人类的瑰宝。 黄山四绝欣赏 学名商寿,浙江吴兴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他的作品被誉为“别具特色的科学诗篇”。 本文是作者游览黄山后,挥笔写下的篇章。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领略黄山的美丽景致。 生字词: 煞费心机:费尽心思。 Shà 很,极。1-1 倏来倏去:忽来忽去。Shū 极快的。 2-1 扑朔迷离:shuò 扑朔:犹言扑腾,乱动的意思。迷离:眼睛眯起。用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2-2 绮丽:qǐ 鲜艳美丽。 2-2 悭吝:qiānlìn 小气,吝啬。 2-4 虚无缥缈:piāomiǎo 虚幻渺茫,捉摸不定。2-7 鸿蒙:指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 4-1 菡萏:hàndàn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5-5 糗:qiǔ干粮 7-4 翘望:qiáo 抬头远望。 7-4 鲫鱼:jì 12-5 化险为夷:yí 化险阻为平易或转危为安。13-3 氤氲:yīnyūn 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 17-1 瞬息万变:shùnxī 一瞬眼一呼之间。喻极短的时间。指在瞬息之间就发生复杂的变化。 17-3 喑呜:yīn 悲咽。 (17/P10-3) 叱咤:chìzhà 怒斥,呼喝。 (17/P10-3) 甫定:fǔ 刚刚,才。 (17/P10-21) 拾级而登:shèjí 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登上。 (17/P10-29) 2、大声流畅地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请概括课文每一个部分所讲的内容, 并给它们加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 了黄山胜境。 第二部分: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 历史。 第三部分:记作者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第四部分:写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2、这四个部分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宏观顺序:? (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开──宇宙形成──人类出现(从史前时期直至元明清) 微观顺序:? (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发登山──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 1、“封山”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封山?它是谁? 就是封住进出的要道,不让任何人进入。 它是大自然。它封山的原因是不愿意把这么奇丽的景色给予人类。一个“封”字,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黄山的险峻程度——人迹罕至。 2、黄山的形成是否真的如课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杰作呢?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呢? 不是。这样的写法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说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这里的“崇高”“卓越”一般是对人而言的。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说它“创造”“安排”了黄山胜景。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1、文章写“我们”登山经过时,为什么处处都写到了古人?这样写对下文的抒情议论有什么作用? 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途径,今人“直上,直上,直上”和古代旅行家“心甚欲往”“客怨”“仆泣”的心情、遭遇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 2、“我们这江山……多数人”这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