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论林语堂小品文的幽默 王丽丽 内容摘要: 著名幽默大师林语堂,生性幽默,以致他的风度,他倡导的文学风格与他的创作,都具有幽默的特点。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幽默、性灵、闲适和娓语笔调及其小品文理论,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是这种幽默的特点,使他在创作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幽默理论体系。其幽默艺术表现为取材广泛,任意而谈,亲切自然的娓语笔调亦庄亦谐,语言平实中有奇趣。他的幽默理论的形成是与其身世教育背景、文化思想、文化使命感密切相关的。而与其他同时代相近作家的比较中,其幽默具有独特性,显得弥足珍贵。林语堂倡导、践行的幽默,既是其清醒的审美趣味的反映,又是其文化选择,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品格,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 幽默 小品文 因素 基因 艺术特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独特风格的幽默小品文,显得非常耀眼,其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性之所至,情之所趋,在文学的领域中,一生不懈地践行幽默之旨。林语堂先生在二十世纪 、二三十年代倡导幽默, 这是作为中西文化的一个特殊体而产生的。林语堂说自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并认为开心之事, 莫过于把中国两千年前的老子与美国的汽车大王拉在一个房间内, 让他们聊聊。由于历史的原因,林语堂这一名字在文学界曾一度被“屏蔽”,几乎销声匿迹,最多也就是在鲁迅的杂文中以反面形象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林语堂的文学价值逐渐为人所发现和重视。二十多年来,林语堂的著作大量被出版,研究的文章也逐渐多了起来。林语堂先后发表了《论幽默》、《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幽默杂话》、《答青崖论幽默译名》、《论东西文化的幽默》等文章,大力倡导幽默。林语堂认为幽默的好处在于足以使理想主义者不至于把头碰在现实的墙壁上;有良好的幽默感, 可以把我们的梦想或理想很好地调和起来。林语堂的幽默观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现代生活节奏逐步加快, 压力也增大, 人们需要有一种松驰的精神, 自得自在的心境, 这就需要精神生活上有更为广阔自由的天地可供驰骋。本文着重论述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形成原因、幽默小品文特色以及与同时代相近作家之间的异同。 一、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形成原因 林语堂(1895——1967),福建省龙西(漳州)县人,谱名“和乐”。 1912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幽默”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是林语堂首先开始提倡的。1924年5月23日,林语堂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林语堂明确提出“在高谈学理的书中或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不关紧要的玩意儿的话,以免生活太干燥无聊。”这种对“不关紧要的话”的偏好,已表明幽默在林语堂的脑中已有了些许轮廓。到了30年代,林语堂主编了《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幽默刊物,其中《论语》影响最大。在此期间,林语堂写了大量的具有幽默风格的小品文,并发表了《论幽默》、《方中气之研究》等谈幽默见解的文章。 林语堂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他一方面把幽默放到话语产生与转换的结构域场中予以宏观阐释,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的层面上展开对幽默的具体解读。冷静、超脱与睿智,这是他幽默的基础。超越于知识分子道德与名誉的功利欲求之外,这是他敢于幽默的原因。“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他幽默与众不同的地方。究其原因,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1 \* Arabic 1、社会因素。 解放前的中国社会现状是动荡不安, 炸弹满天, 水灾遍地,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整个中华民族处于危亡时刻,而当时的社会黑暗, 官僚腐败, 白色恐怖, 时不时有杀身之祸。作为资产阶级的林语堂,五四时期曾激进过,满以为“中国的新日子已经曙现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的梦想随着大革命的惨痛失败而破灭,情绪低落而消沉。林语堂面对如此灾难深重, 处处潜伏着危机的社会现实, 此时他已缺乏与白色恐怖进行斗争的勇气,不敢直接抨击现实的黑暗,但他还似乎不能忘怀现实,不甘寂寞,这一矛盾表现在小品文中:一方面他认为“头颅人只有一个,犯上作乱心志薄弱目无法纪等罪名虽然无大关系,死无葬身之地的祸是大可不必招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絮语是应该在花间柳下讲的,而且是侯门闺秀的事。但是如果一个人遇着没有花间柳下可以坐谈,而且恰恰是坐在坟中碑石上,也不便叫那个人就沉默下去以待毙。”在这种矛盾的思想状态下,他不得不走进“幽默”,作长歌而当哭。 只好间接地借助幽默来鞭策社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