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值得小品借鉴的相声创作手法
小品原本是戏剧学院表演专业学生的一项练习课目,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观
生活、表演、即兴发挥、创作灵感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能力。
1983 年,中央戏剧学院80 级表演班学生排了一组“观察生活练习”小品,这组小品在电
视台播出了,岳红 《卖花生仁的姑娘》大受欢迎,这是“小品”第一次亮相荧屏。作为一种
新的节目形式开始出现在舞台上,标志着小品迅速成熟起来的作品是1984年春节晚会
上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 《吃面条》。这种新的节目形式一出现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
欢迎和好评,迅速在国内“火”了起来,以至于在当时的综艺栏目、电视晚会中小品已经成
了不可或缺的节目形式。因此,小品的迅速成长、成熟得益于电视这个新兴的媒体。可以
说电视是小品由课堂走向舞台的助推器。
与此同时,小品的“火爆”也影响了当时的很多曲艺界的创作人员,很多人投身到了小品
的创作、演出中。很多现在大家熟悉的小品演员都是曲艺演员出身,比如赵本山是东北二
人转演员,巩汉林、范伟、句号等是相声演员,黄宏是山东快书演员等等,他们的加入把
很多曲艺的表演方式带到了小品表演的舞台上。同时有很多的曲艺作者也成为了小品创作
的主力,如张振彬、原建邦等等,他们原来都是相声作者,而现在创作出了很多深受观众
喜爱的小品作品。如: 《装修》、 《足疗》、 《兄弟》、 《打气》、 《花盆》等黄宏参加
春晚的小品都是由张振彬和黄宏一起打造的。他们在小品创作中就大量的使用了相声的一
些创作手法和技巧。相声出身草根,这些创作手法和技巧都是相声的前辈艺人在长期的创
作、基层演出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非常符合相声的创作原则和观众的观赏心理,是
宝贵的遗产。今天我们在进行小品创作时除了要掌握戏剧的编剧技巧之外,学习、借鉴相
声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也是大有裨益的。
到底相声创作的那些技巧是值得我们借鉴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小品创作来说
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一、相声的结构方式
一段相声要由“垫话”、“瓢把儿”、“正活”、“底”这么几部份组成。
什么叫“垫话”?垫话就是说正活之前的一些话。一段相声能不能吸引观众、能不能把观众
的注意力引到你所表演的节目中来,垫话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老前辈特别注意垫话的作用,
已故相声演员杨海荃说:“相声的垫话很重要、比如你这段相声接上一场的节目、上一场的
节目很“火”,观众的情绪还没平静下来,你上去之后如果不说几句即兴垫话、开门入活,
观众一下子听不进去,还在议论或想着上一场的节目,那么你演的再好也不行。”所以垫话
确实是必不可少的。垫话也要有笑料、包袱(行话叫“顶门包袱”,意思是演员一上台就要
有一个响“包袱”,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你所表演的节目中来),没有笑料、没有包袱就没
有起到垫话的作用。“瓢把儿”就是入活的“搭桥”,起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活儿”,就是一
段相声的中心,一段相声的正文。叙述情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主要靠它来完成。好的
相声要使观众如临其境,逐渐的就入“底”了。什么叫“底”?底就是一段相声的结束,一段
相声好比一篇文章,开场白就是垫话,活儿就是正文、底就是文章的结尾。按照相声大师
马季先生所说:“一个好的底,严格说来,应该具备这样三个标准:一,首先应该是一个包
袱;二,是内容发展的必然产物;三,是情节发展的高潮。” 由此可见,相声的创作者们对
于“垫话”和“底”是非常非常重视的。
那么反观小品的结构组成,小品的结构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和相声在结
构上有相似之处,只是我们很多的小品创作人员在按照戏剧的编剧技巧创作小品时,没有
象相声的创作一样那么重视“垫话”和“底”的设计。作品写起来平铺直叙,故事讲述的就不
够精彩。而一但我们重视对于“垫话”和“底”的设计,肯定会为小品增色很多。如 《卖拐》
的结尾,在赵本山成功的忽悠了范伟,把拐卖了以后——
高秀敏:“老头子,行了,你就不怕……”
赵本山:“怕啥?他还得谢谢咱们呢。”
范伟:“谢谢呀!”
赵本山:“你看看!”
这就是一个精彩的“底”,“包袱”很响,和小品的内容非常吻合,而且符合人物性格、形象。
这个“底”就非常符合马季先生对于“底”的定义。
二、抖包袱
“包袱”是相声中的术语,是相声特有的手法。 “包袱”是相声这一艺术形式的主要特点。
没有“包袱”不是相声,有了”包袱”不响也不行。演员在表演相声的过程中,要在观众不知
不觉中一样一样地往一个铺开的包袱皮里装东西,系好,到一定的时候,再突然地把包袱
皮打开,使观众一下子看清了包袱皮里装的东西,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观众
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