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何要“西煤东运”而不是向西、向北或直接向南运? 1)西边的陕西和北边的内蒙古本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2)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不足,所以三条铁路干线都是“西煤东运”,一头连接大型煤田,一头连接的是港口。再通过廉价的海洋运输输送往能源不足的华东、华南 能源大省 经济强省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电力 坑口电站 焦炭 炼焦业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能源生产结构的多元化 提高经济效益 1、根据下面的资料讨论,对于山西是输煤好还 是输电好? 1)从价格来看,2002年1吨煤的价格是160多元,而一吨煤可发电约2500千瓦时。山西省向外输电的价格是245元/千千瓦时。 2)从环境效益来看,向外输电,会改善能源消费区的环境,但燃煤发电会造成当地大气环境的污染。 3)从运输成本来看,输电的成本较低,而输煤运输成本较高。 4)山西省是缺水的省份,而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 煤:160元;电:2.5×245=612.5元 课本P43活动 讨论:对于山西来说,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输煤 输电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运输成本 资源消耗 优 劣 劣 优 优 劣 优 劣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故两种方式长期并存。 (1)西气东输将使晋煤失去部分市场; (2)西电东送将使晋煤在东部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 (3)今后核电和水电的比重将大幅上升,国内对晋煤的需求减弱; (4)山西煤的开采不具优势(因开采条件下降,自身成本上升,技术和设备落后)。 以上资料引申信息有:山西煤炭工业将面临市场缩小、其他能源竞争的压力。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不预先采取预防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山西的经济将不可能持续发展。 2.资料揭示的挑战内容有: (1)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 煤炭工业是全省经济的核心部门 产业结构 十分单一 效 益 低 下 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2)产业结构的调整 铁 矿 铝土矿 能源 开发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产业链 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4、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的综合利用 由以________为主的_____结构转变为以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为主的_____结构。 ——重新确定发展方向、重新挖掘区域优势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的综合利用 煤炭开采业 单一 能源 冶金 化工 建材 多元 结果1: 思考:p45 思考山西省构筑三条产业链依赖哪些资源条件? 山西省输出产品是什么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铁、铝、煤、水 煤炭 煤工业制成品(铝制品、钢材、水泥、化工产品、电力、煤气、液化气、焦炭等) 产品附加值提高,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图3.8 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① 使产业结构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② 原料工业超过采掘工业而占主导地位(补充做笔记) P45阅读思考:山西要如何解决缺水问题? 1)建设引水工程;(调水) 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技术) 3)废水回收再利用;(循环再用) 4)修建蓄水库;(储水) 5)节约(节水) P46活动: 比较两个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的异同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资源的蕴藏状况、与其他矿产资源的组合状况(资源状况) 2.区位条件(市场和交通等) 3.产业结构 “三废”治理的具体表现: 绿化造林 (补充) ※②调整产业结构 为减轻环境问题,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读废水回收利用图,据此回答 (1)分析废水回收利用的意义; (2)该模式对于山西能源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分析原因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增加经济效益;减少污水排放,减轻环境污染 ①山西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小,水资源不足; ②生产活动,尤其是煤炭工业、重工业对水资源需求量大 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方法: 1、分析该区域的背景条件: 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有利:资源状况、 交通、市场;不利:) 2、分析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存在问题) 3、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