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的新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

第三講 中國的地理區位與自然環境 正修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文史科 講師 林綱偉 Mar. 13, 2006 優越的地理區位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的中緯度地區,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亞洲中部為高原、高山與乾燥沙漠分布所在,都不合人類生存之需。 只有沿海才有沖積平原可供人生活動發展。 然而西亞都屬乾燥沙漠地帶,不適合人居 北亞臨北極海(北冰洋),氣候嚴寒;南亞氣候乾熱,亦不適合人類生活。 至於東亞,中國正好位處東亞溫帶氣候所在的廣闊沖積平原上,文明發展相對有利。 東亞也是目前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方。 自1950年代起,日本經濟因韓戰作為美國軍備的後勤基地,二戰所破壞的工業建設迅速重建復甦; 1970年代起,亞洲四小龍(香港、新加坡、台灣、南韓)興起; 1990年代亞洲四小虎(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興起, 二十世紀末期中國大陸崛起,成為亞洲經濟的新火車頭,年經濟成長率高達15%。 地理區位? 區者,在框內由多個小塊□(場所、地方)組成,而後被ㄈ圈畫形成區; 位者,人立也,人站在地面而佔有位置。 區位,英文location,原意為位置。 地理學討論位置的重要性時,都會將位置(點)放在其所處的空間(面)來察看, 一個點是否重要,當然要看它(點)與面的連結性,連結性愈強,影響面就愈大,就愈重要。 因此,區位就是指位置(地點)與周圍環境(所屬空間面)之間的關係。 中緯度溫帶氣候,相對於不變的寒帶(只有冬天)與熱帶(只有夏天),四季分明,氣候相對多變。 而多刺激的環境則有利人類文明的發展。目前全球最先進的七大工業國(7)都位於溫帶,並非偶然。 七大工業國:美洲;美國、加拿大。亞洲:日本。歐洲;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未來可能加入的國家有;俄羅斯、中國大陸、印度。 內部區位特徵? 西部,高山與高原;西南部,橫斷山脈與深邃峽谷;北部,廣闊的沙漠;東部與南部皆為海洋所包圍; 四方皆有自然險阻作為屏障, 除了沙漠邊緣的草原外,幾乎完成了中國在地理位置上的自然孤立。 地理位置上的自然孤立 唯獨沙漠邊緣的草原,遊牧民族可由此進入中國。 因此從事農業生產的中華民族便在此興建了萬里長城,完成了地理位置上的自然孤立。 海陸兼備的優勢? 中國領土深入亞洲中心,不僅可由陸路與相鄰國家往來,也是東亞前往歐洲航線的最佳(最短)路線所在。 而中亞和西亞是目前全球石油的主要蘊藏地區,中國領土的鄰近優勢,有利於強化控制地位。 台灣的交通通過地位 東北亞與東南亞的海空交通,都需通過台灣周邊海空領域(台灣飛航管制區涵蓋範圍) 台灣因此成為控制東亞南北交通往來的中心。 是太平洋進出中國大陸的中心 台灣正好位處此一十字路口上,是東亞交通與戰略地位最為重要所在。 季風氣候的形成正是中國古(農業)文明得以發展的必要環境基礎 中國東部臨海,不僅有利於今日海洋事業的發展; 亙古以來,它還深刻著支配中國東部季風氣候的形成, 季風正是中國古(農業)文明得以發展的必要環境基礎。 複雜多變的自然環境 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有二個作用: (一)把地殼堆積起來形成山脈, (二)把地殼物質推開。 亞洲陸地先後經地質時期的古生代、中生代與新生代等三個時期的造山與造陸運動的發展,才有今天的規模大小。 1. 古生代時期 (距今約6億- 2.3億年前) 安加拉古陸塊(今西伯利亞)擠壓衝撞中國,遂造成中國北方,即秦嶺以北陸地的上升。 2 中生代時期(距今約2.3億- 0.8億年前),太平洋板塊擴張,開始擠壓亞洲東部,亞洲東部陸地形成。 第一條即為今天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地(湖南、貴州)等; 第二條為長白山地、千山山脈、山東丘陵(半島)、南京火山群、武夷山地等; 第三條是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與台灣群島等。(東亞島弧) 3 新生代時期(距今約8,000萬- 1萬年前),又可以分成第三紀(距今約8,000萬- 200萬年前)與第四紀(距今約200萬 - 1萬年前)二個階段 第三紀時,印度板塊(原本與澳洲板塊相連)北上,開始擠壓、衝撞亞洲大陸, 此時亞洲東部為中生代陸塊,北方有中國北方陸塊,西方為古亞洲陸塊,其間則為特提斯海(水深2,500m)。 印度板塊無力推開亞洲 只好潛入中國板塊下方,結果…造成特提斯海消失(一度成為陸地包圍的地中海), 青藏高原隆起(平均高度4,500m) ,上升量達7,000m 。 同時擠壓力也向二側分散出去, 促成弧形的喜馬拉雅山脈與青藏高原上眾多弧形山脈的出現, 以及中國東部海岸(福建、浙江)向東南方向突出。 西側則造成興都庫什山脈斜向東北,在帕米爾高原與諸山脈糾纏一起,形成山結。 第四紀時,地球出現四次冰河時期。 冰河時期的發生,據知可能與地軸傾角加大有關, 因而使得地球繞行太陽的公轉軌道加大,陽光進入地球大氣層的熱量減少, 遂導致冰河現象與冰

文档评论(0)

kell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