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氏资公-上杭古田小吴地五郎公-祖隆公谱系
第?世 肱公,字俊勝。入建州移泉州,終於南劍州將樂縣杜陵鄉,坟在南劍州將樂縣杜陵封山(旗山支脉),坐?向丙。
第121世 晁公,字宏圖,原住潮州鳳凰山下,後遷南劍州石城高平鄉猗蘭閣,再徙汀州寧化縣攀龍里石壁堡。墓在潮州凤凰山棘坑口,坐丙向壬。妣邱氏,子二: 鴻公,大一公; 鳳公(大六公,晁公次子。妣劉氏,移大產後三饒時單丁住牛皮山寨,後定趾丁墩)。
第122世 鴻公(大一公,晁公长子),妣周氏。子五:一祖公, 與父寓居汀州牛眠鄧地;二公,徙台州池溪下里水口;三公,徙南平樂和渡;四公,住寧化縣清平鄉長樂里魚龍班竹;資公。
第123世 資公(鴻公五子),住南劍州石城县高平鄉猗蘭閣,后徙寧化縣中琴堡石寮坑住;坟在寧化中琴堡石寮坑。妣谭氏、肖氏。子二:中承(宋侍中。妣蔡氏,墓在將樂水南旗山下,坐乙向辛,戌水長流。子孫住水南。13传孙大一郎, 号东源君);榮公。
第124世 榮公,家榮,张五郎(资公次子)?。妣鄒氏,合葬黃竹洋,戍山辰向。子八:聖千(字鸿澄,妣游氏);聖祥;聖雲(字鸿波,妣朱氏,移漳州浦尾居住); 集聖(字鸿涛,妣鍾氏,移漳州官陂居住);元聖(字鸿江,妣許氏);聖亨(字鸿洋,妣王氏,移漳州漳浦縣,遷居連城縣河源里張家營);聖利(字鸿海,妣黃氏,移武平縣清水塘居住);聖珍(字鸿深,小八郎,号卜藏,妣劉氏,与资公居汀外寧化中琴堡石寮坑,后遷广东程乡县怀仁乡石窟头神冈(蕉岭神冈社)。
(八公亲兄弟,當時兵賊交侵共思避亂,至洪武二年九月十六日未時兄弟各移他鄉。)
第125世 聖千公(字鸿澄,榮公长子)南宋孝宗淳熙年間自汀州寧化縣中琴堡遷居連城縣河源里張家營,配戴氏,生子三:一郎.二十郎.五郎。
第126世 二十郎公 行二,配吳氏,生子三十郎。第127世 三十郎公 生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34岁前与祖父聖千公居連城縣朋口镇
河源里張家營。理宗紹定年間三十郎公徙居南團水西,配郭氏.繆氏.羅氏,生五子:一郎仍住水西;二郎移居席湖營鯉江西山;三郎马烈(约于1225年出生)遷上杭縣古田里小吳地再卜居永定孔夫。马烈公次子清孙,字东源(生于1282年)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迁居龙岩白土溪兜营,为东肖始祖);四郎遷上杭縣白沙里磯頭鄉;五郎徙上杭縣三都古田里小吳地大坵背。
第128世 五郎公 即三十郎之五子,生于宋宁宗嘉定辛巳年。性善猎,于理宗开庆己末年,由连城张家营移居上杭古田里小吴地大邱背。带有猎神祀于石广,卒葬吴地水尾倒插杉之旁,后人立为社神,通乡祀之,无不灵效。娶官、姜、马氏,生万二(忠瑞)、万四、万八郎。官氏墓在屏峰垭,姜氏墓在崩洪头,马氏墓在水井坑,今皆失传。
第129世 忠瑞(万二郎公)妣邹氏,子七:千一郎迁龙岩北溪;千二郎迁龙岩眼永福里;千三郎迁龙岩小池;千四郎迁广东小园田;千五郎迁龙岩龙门里;千六郎仍住老屋;千七郎迁连城。公葬李家坑牛子视母形,申山寅向,邹氏当年合葬后,被大池千五郎裔负去大池下夹水口牛尾及。今立银碑,与公合葬李家坑焉,康熙五十九年六月二十五日末时安葬。千五郎公妻邱小七娘迁大池岩下,支分南山黄坊坪等处,后裔亦成巨族。
第130世 千一郎公(万二郎公子)迁龙岩北溪。妣吕氏,子六:甲一郎、甲二郎、甲三郎、
甲四郎、甲五郎、甲六郎。
第131世 甲六郎公(千一郎公六子)迁重溪大吴地。妣邓氏,子二:五一郎、五七郎。
第132世 五七郎公 (甲六郎公子)迁上福禾叶潭。生于元延佑丙辰年,卒于明洪武庚午年,
寿七十五岁。葬腾空飞鹅形。妣黄氏,子四:福苏(四旭)、叶潭、祖森、满缘。黄氏葬上福南坑。
第133世 满缘公(五七郎公四子)妣沈氏,子四:晏广、祖隆、祖贵、永珊、祖旺。
第134世 祖隆公(满缘公次子)迁回北溪圳头。
第135世 至公 正德年间由北溪圳头徙居张坊大塘背迨。
第136世 达文公 康熙年间由大塘背迁江西怀玉。
第137世 元贵公
(下略)
张氏族谱参考资料:
台湾屏东县《清河百忍族谱》记载:張姓祖脉在清河,后生子众多迁入徐州,逐
渐南下,西汉末年王莽当权,时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女族人众多,过扬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赣州等处。一祖迁往建州(在今福建)、一祖入湖州(在今浙江)、一祖入演州(在今越南)。各成桑梓,四海散处。后世子孙皆是亲生骨肉,不可弃也。
(86世张明,讳嵩,字贵和,号普辉,时值王莽篡汉,世族多遇害,为避仇害,携家族五百余人自徐潜渡扬子江,其中有的易姓罗、许、薛,从此便有四姓不联姻之说,后至衢州鹤林寺经五代复成国族)。
二、《客家张氏源流考》
張氏源自黃帝五子少昊之子揮。揮任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因姓之。客家張氏有多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