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性别角色的社会化.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身体和动作方面 认知方面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意思是男性化和女性化混合和平衡。这是一个很老的概念,有其在古典方法论、文学和宗教中的根源。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指标,是心理健康化的标准。其教育意义是:着力培养男女学生人格双性化,形成理想的性别角色,消灭性别图式,防止传统的性别图式的影响。 1、解释下面几个概念: 性别角色、性别同一、性别角色的认同。 2、简述男女性别的认知差异。 3、谈谈双性化人格的优势对教育的意义。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 公民性别、抚养性别、自认性别、性别度、性别的自我概念 2、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 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认同 1、性别恒常化的发展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 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看法。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性别定型观念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人格特性、角色行为、职业。 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1、女性的言语优势 2、数学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 3、空间和机械操作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 4、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 5、艺术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 二、情绪定型化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其认知发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是凭借认知结构主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儿童不断地探索、操纵着外物,通过将其吸收形成了认知的新结构式,然后,通过这一新结构再去认识新事物。 评价: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外部因素,但指出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受儿童不断形成的认知结构所支配。经典的认知发展理论关于性别行为学习的假定是由科尔伯格提出来的。他认为,性别认知发展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相一致,儿童不可能理解性别的抽象概念,直到认知能力到了一定阶段才成为可能,即到了性别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性别同一性——时才成为可能。 性别图式理论是由贝姆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的。该理论是在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知觉理解为一个建构过程,性别图式加工自动把人、特质和行为划分成男性和女性这两个范畴。如温柔、夜莺归入女性范畴,自信、鹰归入男性范畴。性别图式形成的过程是儿童学习利用性别这一维度进行认知的过程。性别图式是儿童从获得的有关性别的各种信息中发展起来的。这些信息包括行为方式、物体的特性、态度、情感状态等。 2、性别图式理论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心理学流派,是在行为主义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角色发展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家长、教师、同伴等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人通过榜样、期望、玩具选择来强化性别适宜行为、惩罚性别不适宜行为,通过对男女儿童的不同对待来形成儿童的性别行为。 评价: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清楚、限定明确、容易测试的理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我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运用于心理性别的发展上。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角度看,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影响女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力量。 4、心理人类学理论 关于家长与子女的互动关系 美国的研究表明,同性和异性的家长对子女的反应不同,父亲对子女的反应差异更为明显。在家庭中,往往给予男孩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期望男孩有更多的成功。但是,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没有发现这样的模式。 对三个部落的性别行为进行比较 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为社会文化决定性别心理这一命题提供了较客观的证明。她对阿来别什、曼都古玛、赞布里三个原始部落进行了细致的人类学研究结果是:女性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社会文化。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父母是影响儿童性别个性化的重要因子,但不是唯一的重要的因子; 儿童达到性别定型化的年龄范围扩大了; 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思考与练习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