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鉴定学? 主讲人:秦才高 樊秋林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 1、《神农本草经》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2、《本草经集注》后世药物分类的导源 3、《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药典 4、《证类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是今天研究宋以前本草发展最完备的参考书。 5、《本草蒙筌 》作者:陈嘉谟;特点:注意地道药材,对各药的制法记叙颇祥。 6、《本草纲目》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有纲、目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中药鉴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 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的性状鉴别为主 80年代: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 80-90年代:光谱、色谱及电子显微技术 9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近年:计算机技术用于中药鉴定学,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中药指纹图谱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1、中药材、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2、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3、中药材GAP标准研究 4、中药材资源开发研究 第二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 一、中药的采收 二、中药的加工 三、中药的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 1、确定适宜采收期 (1)有效成分含量高,药用部分产量变化不大;有效成分有一显著高峰期,药用部分产量变化不大,此含量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如槐米:槐树的花蕾,芦丁 (2)有效成分含量与药用部分产量高峰期不一致时,有效成分的总含量达最大值;   如:牡丹皮,丹皮酚5年=3年 安徽铜陵牡丹皮采收年限在移栽第4年的8月下旬-9月中旬 1、确定适宜采收期 (3)全草类药材不能单凭一种器官确定:    有效成分存在于各个器官 (4)有毒成分中药,以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较低为宜。 2、采收的一般原则(植物) (1)根及根茎类:秋、冬 (2)茎木:秋、冬或全年 (3)皮类:春末夏初 (4)叶类:开花前;果实未成熟前 (5)花类:在花完全盛开前 (6)果实种子类: 果实---果实成熟:女贞子(冬季) 山茱萸(秋末冬初果皮变红) 种子---果实成熟 :牵牛子 (7)全草:茎叶茂盛时 墨旱莲:夏秋季 (8)藻、菌、地衣:视品种而定 茯苓:立秋 2、采收的一般原则 动物 一般规律:全年采收 其 它:依品种而定 矿物 全年可采 第二节 中药的加工 第二节 中药的加工 一、加工的意义 (1)保证质量 (2)便于临床用药调剂和有效成分的煎出 (3)利于运输、储藏、保管 (4)消除或降低毒性、刺激性或其它副作用 (5)利于药材商品标准化 2、常见的加工方法 (1)拣选 (2)漂洗 (3)切片 (4)去壳 (5)蒸、煮、烫 (6)熏硫 (7)干燥:晒干、烘干、阴干、远红外加热干燥、微 波干燥 (8)发汗 2、常见的加工方法 发汗: 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如:茯苓个 7~9月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摊开晒干,反复再“发汗”至干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影响中药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变质现象 (1)虫蛀 (2)霉变:含糖类 (3)变色 (4)走油 (5)风化 (6)自燃: (7)挥发性成分挥散 第四章 中药鉴定 一、中药鉴定的依据 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三、中药鉴定方法 四、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第一节 中药鉴定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中成药部颁标准 》 《进口药材部颁标准》 其它转正标准、地方标准等 第二节 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分三步 1. 取样 2. 鉴定 3. 结果 第三节 中药鉴定方法 四大鉴别方法 一、来源(基源) 二、性状 三、显微 四、理化 一、来源鉴定 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知 识,确定中药的正确学名。 分三步: 采集实物,观察形态 核对文献,对照鉴定 核对标本,确定学名 二、性状鉴定 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的方法,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  也叫经验鉴定.  十要素:  形状 大小 颜色 表面 质地  断面 气 味 水试 火试 二、性状鉴定 1.形状:通过肉眼观察药材形状。(骨碎补呈扁平长条状) 2.大小:一般药材的大小均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长5~15cm,宽1~1.5cm,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