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pp6.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私学及其特征 书院的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 2.学生自学 3. 师生之间 的问难辩驳 三、私学及其特征 拓展阅读 白鹿洞书院学规(节选)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 三、私学及其特征 元代也曾大力发展书院,但是由于当时的环境,官府控制甚严,讲学水平很低,书院特色并不突出。直到明朝正德年(1506—1521年),书院方才重又复兴,并进入极盛时期。正德四年(1509年)王守仁应邀在文明书院讲学,一时之间风行各地。 3.元、明书院的继续发展 三、私学及其特征 在清代的教育系统之中,学塾教育比较发达。在学塾读书的学生称为学童,年龄一般为5~13岁,也有稍长者。人数无定规,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但一般不会再多了。教学内容,主要是文化启蒙,由浅入深,先识字,通过识字教学,开蒙养正。 4.清代的学塾 一、古代选士制度 人才的选拔,是通过教育与考试来完成的。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开始选士做官。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学术下移,士人流离,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士阶层。西汉大一统,重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需要大量的人才,察举之制应运而生。 二、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魏晋之际,察举之法未废,但主要又是通过施行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吏,这是从曹操大胆提拔出身微贱的士人,提出“唯才是举,以备录用”的用人政策开始的。 二、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基本程序: 一、设置中正 二、品评人物 三、按品授官 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变迁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官吏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无须“中正”评议,采取公开分科考试的方法选士。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以策试取人,所谓“进士”,即进受爵禄之义,标志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正式形成。唐承隋制,使科举制度进一步走向成熟。 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变迁 唐初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其内容多为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要求考生面对社会,观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汉代以来策问的发展与完善,这种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有利于读书人从故纸堆中走出来,充分展示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变迁 拓展阅读 入  彀 文皇帝(指唐太宗)修文偃武,天赞神授,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王定保《唐摭言》) 登 科 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变迁 赵宋王朝重新完成统一之后,努力革除藩镇专权、分裂割据的弊端,强化中央集权,施行文官政治。以知识型的文官集团为核心,传统的儒家思想广泛传播,有效地调节着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变迁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重视进士一科, 考试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四、殿试 三、会试 二、乡试 一、童试 四、科举制度的历史文化功能 作为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对培养和发现人才,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都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科举制有其与生俱来的种种弊端,尤其是明清之际八股取士,科场腐败等更为明显,但综观其全部也确实能够不拘一格选拔有用之才。 中华民族具有重视教育的悠久传统,与西方教育相比具有其特色。它不是以知识系统为枢纽,而是以人生为中心,以一代代人格的建树和培育为目的,以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发展的深层次设计而展开的。 一、教育思想 (一)注重社会教育的大教育观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历来是把教育看成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家也早就认识到教育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问题。把教育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古代教育家们倡导并付诸实践的理论。 一、教育思想 西汉中期董仲舒提出“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认为教育对于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铸”。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取士,教育与治术人才的选拔形成了更为密切的联系,人们认识到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的。 一、教

文档评论(0)

132****92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