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七章.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本无派包括本无宗和本无异宗。此二宗都以本无谈空,带有浓厚的玄学色彩。实际上,不仅本无思想接近玄学,其余各宗在如何谈空上,都与印度佛教的缘起性空思想不尽相同,用僧肇的话说,就是“偏而不即”,亦即偏离了正统的佛教般若学。僧肇对这些流派的思想逐一进行批判,指出般若学所说的空,亦即“不真”,因其无自性、不真实,故空。此说较接近于印度佛教所说的空之本意,僧肇也因此而成为般若学的总结者和终结者。进入南北朝后,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逐渐转向佛性理论。南北朝弘扬佛性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慧远、梁武帝和竺道生。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慧远和梁武帝的佛性学说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或“神不灭”的思想基础之上的。慧远以“法性”谈佛性,而此“法性”既是永恒不灭的精神,又是无处不在的“法身”,是把印度佛教的佛性理论与中国传统的“神不灭”的思想融合在一起的典型代表。梁武帝以“真神”说佛性,以“神性不断”说“成佛之理皎然”,其“真神论”带有更浓厚的“灵魂不死”的色彩。只有竺道生以“理”说佛性,其以“体法”为佛的思想较接近于印度佛教的佛性学说。但竺道生所大力提倡和弘扬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理论和“顿悟成佛”思想,则深受中国传统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的影响,而正是这一“众生有性”说和“顿悟成佛”思想,自南北朝之后,逐渐入主中国佛教界,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这个时期的佛教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佛性理论,但其思想内容却出现了一种倾向,即注重心性。可以说,隋唐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把佛性心性化,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 就表现形式来说,隋唐时期的佛教是一种宗派佛教。此时期出现的佛教诸宗派,大多另辟蹊径,自造家风,以“六经注我”的精神,“说己心中所行法门派”。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哲学领域 1.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汇融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佛教还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完成。宋明理学固然是儒学的一大转变,是儒学的哲学化;但是,其受佛教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宋明理学在思维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华严宗、禅宗理论的影响十分明显。宋明理学在“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明心见性”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领域 2. 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佛经本身的翻译就是我国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为文学计,《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也极大:一方面,伴随佛教而传入的印度“声明论”(语言学中的音韵学、训诂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后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另一方面,佛教思想,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译佛经的流传在我国创造了变文、俗讲、语录体等新文体,中国评话、评书、戏曲、俗文学等深受其影响。佛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以来,在佛教传播过程中,说唱佛经故事的说唱形式——变文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变文的内容不断发展,由说唱佛教故事扩展到说唱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由此推动了六朝小说的发展。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形式和内容、取材和观念,也都深受佛教的影响。佛经中的幻想、夸张等写作手法对中国小说亦有影响,如许多志怪小说,特别是神话小说《西游记》,其是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经典之作。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领域 3. 佛教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古代绘画、建筑、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的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这其中包括绘画、建筑与雕塑三门艺术。据历史记载,佛教绘画、塑像、建筑是和佛教经典一并传入中国的。汉明帝时,从印度带来的佛像置于洛阳白马寺中,并在佛寺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于壁,标志着我国佛像、佛寺、壁画三大艺术的肇始。此后经数代流传衍变,至盛唐时,终使三大艺术达到灿烂辉煌、登峰造极的程度。世界闻名的甘肃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壁画,都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至今仍属于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第一节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民间文化 4. 在长期的中国化

文档评论(0)

132****92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