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回复与再结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力学性能的变化: 回复阶段:强度、硬度略有下降,塑性略有上升; 再结晶阶段:强度、硬度显著下降,塑性急剧上升; 晶粒长大阶段:强度、硬度继续下降,塑性在晶粒粗化不严重时,仍继续升高,晶粒粗化严重时,塑性也下降。 2、物理性能的变化: 密度:回复阶段略有增大,再结晶阶段急剧升高,在晶粒长大阶段继续上升。 电阻:回复阶段已明显下降,再结晶阶段仍有显著下降,晶粒长大阶段变化不大。 3、内应力的变化:在回复阶段明显下降,在再结晶阶段完全消除。 铜材经不同程度冷轧后的薄膜透射电镜像 金属拉丝后的残余应力 金属棒弯曲后的残余应力 过饱和空位消失的方式: ①迁移到界面; ②与间隙原子复合; ③与刃位错结合 ④积聚成片崩塌成位错环。 空位聚合形成的位错 锗中形成小角度晶界的位错浸蚀坑 位错在晶体表面露头处形成的蚀坑 a)刃位错附近圆柱带表示其物理、化学性质不同于周围晶体;b)缺陷区优先浸蚀,在刃型位错附近形成的锥形坑;c)螺型位错露头位置;d)在螺型位错附近形成的螺旋坑 回复中异号位错相消 a)两平行滑移面上异号位错通过攀移相消 b)同一滑移面上异号位错攀移过夹杂物后相消 a) b) 两刃位错在X-轴方向上的交互作用 (a) 同号位错; (b)异号位错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位错 * 第七章 回复与再结晶 引言 金属经过冷变形后,其组织和性能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光学显微组织变化 亚结构变化 力学性能变化 储存能: 残余应力 点阵畸变 结果: 经深度冷加工的零件不能直接使用; 限制了塑性变形的加工量; 自由能升高,处于热力学亚稳定状态。 存在的倾向: 恢复到稳定状态。 实现途径:加热。 第一节 冷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变化 一、显微组织的变化 冷作后 经时间t1 经时间t2 经时间t3 经时间t4 经时间t5 |←------------------加热至大约Tm/2----------------→| 晶粒长大| 纯铁冷拔90%后在550℃加热不同时间后的显微组织 回复---→|←----------再结晶------------→| 回复: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在光学显微组织发生变化之前,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及性能的变化过程 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在足够高的温度下加热时,通过新晶粒的形核及长大,以无畸变的等轴晶粒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 晶粒长大:再结晶后形成的晶粒,继续加热时发生的长大过程. 问题:在回复、再结晶与晶粒长大过程中有无晶体结构的变化? 二、储存能及性能的变化 储存能变化 △P:能量的释放 冷拉伸变形后的工业纯铜在以6℃/min的速度加热到不同温度后的硬度HV、电阻变化率△R/R、密度变化率△D/D和功率差△P 0 100 200 300 400 500 加热温度,℃ HV 25 HV 85 75 65 55 45 35 8 0.6 0.4 0.2 0.8 mW 100 75 50 104 性能变化 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阶段中性能的变化示意图 电阻变化率 密度 变化率 伴随着组织的变化,必然发生性能上的变化。 研究回复再结晶的意义 回复: 去除大部分应力,恢复部分塑性,保留较高强度、硬度。使经深冷加工的零件可以使用。 再结晶: 使冷变形金属的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水平,可以继续变形,广泛用于金属冷变形时的中间工序。 第二节 回复 一、回复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机制 1、低温回复:过饱和空位消失,点缺陷密度明显下降。 2、中温回复:异号位错互相抵消,位错密度明显下降。 3、高温回复(0.3Tm) :同号刃位错沿垂直于滑移面的方向排成小角度晶界→多边化。 多边化形成亚晶界,对再结晶形核很重要。 多边化的观察 示意图 刃型位错的攀移和滑移 滑移 攀移 同号位错排列的稳定位置 多边化前、后刃型位错的排列情况 (a)多边化前;(b)多边化后 光学显微镜观察 光镜观察用单晶体的位向 a) b) c) d) e) 经弯曲变形的Fe-3.25%Si单晶体的多边化过程 (铬酸-醋酸电解腐蚀)×750 a)回复退火前晶体表面接近中性轴处腐蚀坑的分布 b)、c)、d)、e)分别于700℃、775℃、925℃和1000℃退火1小时后晶体表面的腐蚀图象 电镜观察 在室温经5%塑性变形的多晶体纯铝于200℃回复不同时间后的透射电子显微组织 a) 回复退火前的冷变形状态; b) 经0.1小时回复退火后; c) 经50小时回复退火后; d) 经300小时回复退火后 缠结位错 a) 伸直了的位错 b) 位错网络 c) 大的稳定网络 d) 4、根据回复机制对性能变化的解释 电阻率的显著下降:空位减少、位错应变能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