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氘谱图与单色仪缝径选择.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氢氘谱图与单色仪缝径选择 材料物理 余超 实验原理 本实验建立在巴尔末的可见光区的经验公式之上 λH=λ0n2/(n2-22) 则波数为波长的倒数 νH =RH(1/22-1/n2) 实验中,我们设定的仪器的波长扫描范围是400nm-500nm 因此可以扫描到 n=6,5,4三条线,分别成为H的Hβ、Hγ、Hδ线 它们所对应的波长为410.12nm,434.01nm,486.07nm 实验仪器的原理 实验中仪器的问题给我们带来的灵感 在实验中,当我们打开一缝对另一缝进行调零时出现了调到零位后保持零位不变稍稍改变开口大小又出现很大的漏光现象(即透过粒子数N量级达到102)使我们的调零工作很不顺利,使我们只能在未知零位的情况下用地毯式搜索的的办法来寻找适合的缝径大小,反而让我们观察到了更新的结果 不知道零位带来的结果? 入射缝过大的错误图象 入、出射缝大小适当时的图象 * 从右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巴尔末系的光谱线都是由n=3的能级向n=2能级发射的谱线 图1 能级发射光谱原理图 组合式多功能光栅光谱仪,由光栅单色仪、接收单元、扫描系统、电子放大器、A/D采集单元、计算机组成。如下图所演示的,入射狭缝、出射狭缝均为直狭缝,光源发出的光束进入入射狭缝S1,S1位于反射式准光镜M2的焦面上,通过S1入射的光束经M2反射成平行光束投向平面光栅G上,衍射后的平行光束经物镜M3成象在S2上,通过S2后用光电倍增管接收,送入计算机进行分析。 图2 光栅单色仪 单色仪的调零问题 从0到C点为调零过程 CD段为溢出零位 AB、EF段已经调至零位 第一次测得的零位(有问题): 入射缝位:d=-11丝 出射缝位:d=+7丝 经过4小时调整的零位: 入射缝位:d=+8丝 出射缝位:d=-18丝 入射缝过大时,H-D两峰是无法分裂的!而图中的A,B两峰是H的主峰分裂的支峰图象,而此图只有在改变入射缝时才会出现. 图 3 入射缝过大的能级发射光谱图 此时,A峰代表的是氘峰,而B缝代表的是氢峰这是因为氘的发射谱能量比氢来得大,所以发射光的频率应该更高,波长更低 图 4 入、出射缝大小适当时的图象 Hβ486.07nm正确的实验图 Hδ410.12nm正确的实验图    当出入射缝有其一或都过小时,则会出现明显的衍射现象,即H-D两主峰都非简并分裂出许多小峰,而出射缝过大时,只会出现分辨率低下或不能分辨,但是不会象改变入射口大小一样影响H峰而产生新的分裂   入射缝变小时,会出现粒子数急剧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要比出现衍射现象来得要更早,所以判断入射缝过小应该由此条件作为先决条件,而出射缝变小时却首先出现衍射现象,随后才出现粒子数下降.两者有所不同 *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