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前言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就大尺度的地體構造角度而言,是個同時存在隱沒作用與碰撞作用的複雜地區,所以台灣位於年輕的造山帶上,活動斷層遍佈全島,地震頻繁,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999年9月21日集集大地震造成許多嚴重的災害和傷亡,對台灣整體而言影響甚大,其造成此次集集大地震的車籠埔斷層為向東傾斜30度的逆斷層,而此斷層發生劇烈的逆衝地震活動就是現在最好的觀測資料,所以為了了解斷層帶的構造和力學原理,必須對斷層帶有最直接的研究。台灣車籠埔斷層深井鑽探計畫TCDP(Taiwan Chelungpu-fault Drilling Project)於2004年起在國科會的支持下,由中央大學整合國內外大學以及研究機構,在台中大坑開始進行目標深度2公里的深井鑽探,期望可經由鑽取集集地震主要斷層帶岩芯以及進行地下量測,研究車籠埔斷層錯動之原因,並分別鑽探了井A、井B以及側鑽的井C三口。井C於1,138公尺處發現12公分新鮮的斷層泥岩芯,針對此岩芯做完整的破裂能量分析,同時包括1999年集集地震的主要滑移帶部分、其他非主要滑移帶的部份以及斷層原岩岩芯的部份,希望能對斷層破裂能的部分有更多的比較和了解。破裂能為地震能量的一部分,和地震時斷層滑動的行為息息相關,但由於這是一種潛在的能量,比較難以去計算,和斷層帶岩芯顆粒破裂的情況有關。
研究方法
為了了解岩芯顆粒破裂的情形,我們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FE SEM)進行影像的觀察,故我們將12公分的岩芯製作大小約2cm X 2cm的樣本,共10個,並依照不同的特性將它分為16的層面,依照層面的特性做顆粒破裂的分析;此外,我們取斷層泥上下的原岩做為我們斷層泥分析的對照組,藉此比較原岩、微破裂帶以及斷層泥之間顆粒破裂的情況。
在電子顯微鏡觀察的部分,我們將樣本分成特性不同的16個層面,在各個層面上隨機取樣五點,每一個取樣點都取以下各個不同的放大倍率:1,000X,2,500X,5,000X,7,500X,10,000X,15,000X,20,000X,25,000X,30,000X (圖2)。由於自然界的顆粒情況大多是呈現不規則的形狀,所以我們假設每個顆粒的短軸為a以及長軸為b,並將其取平均值,得到顆粒的直徑為D = (a + b) /2,接著將直徑的資料做分段的取點,此為我們所得到的x軸資料點;而在處理顆粒的數量上,我們必須把該資料轉換成可以比較的數值資料,所以將顆粒的數量除上所觀察的影像面積,得到了顆粒數量的密度N(D) (#/mm2),再依照x軸資料點的分段做平均,即為我們所需的y軸資料點。最後,再將x軸和y軸的資料取對數作圖,便為我們所要分析的顆粒大小的結構關係圖,而趨勢線即為該層面的能量趨勢行為。
在完成顆粒大小的趨勢之後,我們將顆粒直徑和密度做乘積,可以得到每個層面顆粒的破裂表面積,再利用Chester(2005)所提出的破量能量公式:EG = GC * λ * S,我們就能夠計算出各個層面的破裂能量分布情況。其中,EG為我們的所球,即破裂能量,單位為Jm-2;GC為自由表面能,和礦物的成分有關,在此研究中以石英為主,故取石英的值1J/m2;λ為顆粒粗糙程度,同樣和礦物的成分有關,也是取石英的值6.6;S為破裂面積,我們可以從顆粒直徑和數量的關係求得。
藉著能量分布的表現,我們可以了解到斷層活動的重複行為以及推算出集集地震的破裂能量。
結果討論
我們研究的礦物,主要是針對岩芯中的石英做分析,是因為石英比較不會像其他的黏土礦物一樣受到高溫高壓的變化影響而轉變為其他的礦物。此外,根據破裂力學的原理,在二維的影像空間中,破裂力學的的趨勢值介於1.58到2.0之間,而斷層泥岩芯的平均值則是介於1.8到2.0之間。但是,就此研究的顆粒大小結構分析成果來看,在比較弱的層面,以Layer-2、Layer-3和Layer-9為主,發現其破裂趨勢值是大於平均值的,其值甚至是高到了2.3左右,而Layer-2也證實是1999年集集地震的主要滑移帶;其他的層面,以及用來做對照組的原岩樣本,其破裂趨勢值都介於1.8到2.0之間,符合平均值。除此之外,在這些擁有高破裂趨勢值的層面中(如Layer-2和Layer-9),存在有100nm以下的顆粒,且這部分的顆粒形狀不再是以不規則的型態呈現,反而是趨近於圓形,表現的機制有明顯的不同。這些行為說明了,當斷層發生滑移時,溫度和壓力使礦物進入超臨界狀態,而在滑移結束之後,溫度和壓力的改變讓超臨界狀態的礦物產生溶解和結晶的行為,故這部分奈米等級的顆粒在能量上的變化除了牽涉破裂能量之外,還包括了化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