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损伤鉴定.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活体损伤总论 内容提要 损伤的概念、损伤的分类、损伤的后果,机械性损伤、烧伤、冻伤、电击伤的特点、损伤的修复与预后、失血性休克的法医学认定标准、损伤时间、损伤程度评定应注意的问题、损伤因果关系的判定(伪装的识别,伤病的鉴别,新鲜与陈旧的判定) 第一节 概述 一、损伤(injury)定义 机体受到外力作用,直接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破坏和(或)功能障碍,称为损伤(精神损害的问题)。 2. 按损伤部位: (多发性损伤)Multiple 3. 按损伤组织: 4. 按损伤程度: 5. 按病理过程: (原发性The primary、继发性Secondary与迟发性The delayed ) 6. 按按损伤组织与外界是否相通: (开放性Open与闭合性Closed损伤) 7.按临床症状与体征出现的时间: (急性Acute、亚急性Subacute与慢性Chronic) (二)全身反应 Systemic reactions 损伤的全身反应是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引起一系列内分泌和代谢方面的改变。主要表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肺、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和衰竭。 (二)损伤的修复 1.修复的方式(再生Regeneration 、瘢痕Scar) 2.影响修复的因素 (1)损伤程度 (2)损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 (3)损伤局部营养状况 (4)机体的状态 (5)治疗的情况 二、烧伤Burns (一)定义 (二)烧伤表现 (三)临床法医学鉴定应注意的问题 三、冻伤Frostbite (一)定义 (二)冻伤的分类 (三)损伤机制 (四)冻伤表现 (五)临床法医学鉴定应注意的问题 四、电损伤 Electric injury (一)定义 (二)电损伤表现 (三)临床法医学鉴定应注意的问题 五、损伤合并症—休克 Shock (一)定义 (二)外伤性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1.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 2.出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 3.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4.反射性休克Reflex shock(心源性、神经源性、血管源性) (三)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 2.休克期(休克抑制期) (四)休克诊断标准 (五)休克法医学鉴定应注意的事项 第三节 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一、损伤检查与记录 (一)损伤位置Location (二)损伤形状Morphology (三)损伤大小Size (四)损伤颜色Color (五)损伤附着物Fixtures (六)损伤的瘢痕 1. 根据形状:线状、条状、片状 2. 根据性质:浅表性、增殖性、瘢痕疙瘩、萎 缩性、凹陷性瘢痕 3. 根据致伤物:挫裂创、咬伤、切创、砍创、 火器创、烧伤等瘢痕 二、损伤的时间 (一)表皮剥脱Stripping epidermal (二)皮下出血Subcutaneous hemorrhage (三)清洁创口Clean wound (四)瘢痕Scar (五)骨折Fracture 三、损伤程度 (一)损伤程度分类的原则 (二)损伤程度评定的基本原则 1.损伤程度的评定应根据损伤后果来评定。 2.损伤程度的评定应以事实结果来评定。 3.伤害行为与损伤后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4.对多种原因形成的事实结果在损伤程度评定中,应指出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以及诱因和条件等。 (三)损伤程度评定应注意的问题 1.多部位损伤程度的评定 (1)分别评定 (加重、从重处罚的法律问题) (2)综合评定 (3)局部与整体功能的认识与判定 2.损伤程度评定的时限 (1)原发症、并发症与后遗症 (2) 临时鉴定的问题(就低不就高) 四 、损伤的因果关系判定及参与度 1.因果关系的特征 2.刑事与民事因果关系的范畴与推定 3.法医学判定原则及判定方法 (1)损伤机制 (2)动态观察 (3)综合分析 (4)排除疾病 4.参与度的问题Contributory ratio 五、致伤因素的分析 (一)致伤物的认定 1.根据损伤的性质 2.根据损伤的形状和大小 3.从损伤附着物和衣服来推断 4.致伤物的检验和比对 损伤程度相关的问题介绍 一、损伤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