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沉降板收集悬浮微粒之机制Drydepositionratio是落下的悬浮微粒.pdf

干沉降板收集悬浮微粒之机制Drydepositionratio是落下的悬浮微粒.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公式推導 PD SA SA’ PU ST 圖一:乾沉降板收集懸浮微粒之機制 Dry deposition ratio 是落下的懸浮微粒與上揚的懸浮微粒的比值,可表示成: Dry Deposition Ratio = DWF / UWF (1) 圖一為乾沉降板收集懸浮微粒之機制,主要可分成Downward flux (DWF ) 以及Upward flux (DWF )兩種。DWF 的部分主要為Surface Attachment (SA ) 與Particulate Deposition (PD );UWF 的部分則為Surface Attachment (SA’ )、 Particulate Upflow (PU )以及Surface Traction (ST )。因此,我們可以將公式(1) 改寫成: DWF/UWF = (SA+PD) / (SA’+PU+ST) (2 ) 這裡的SA 與SA’為懸浮微粒在近沉降板表面的被吸附現象,由於本研究假 設流體狀況為均勻流,且乾沉降板本身很薄(約 1 cm 厚)而且具有流線設計, 因此在均勻流的狀況下,乾沉降板上下所通過的氣流應相似,故我們假設SA = SA’ ,且因為主要附著的是細微粒(Dp 1 µm ),因此其通量極微小而可忽略不 計。ST 為地表土壤或顆粒受到風的作用而揚起之懸浮微粒通量,因此這個部份 僅會影響到UWF 的部份,因此在極低風速時(Wind speed 1 m/s ),風沒有足 夠的力量將地表的顆粒揚起,此時ST 並不會影響UWF ,也就是Ratio 僅被PD 與PU 所決定。PD 與PU 的部份,我們可以用單位時間所收集到的總質量來表示 懸浮微粒的通量。因此,根據力與質量的關係,我們可以用受風而落下或上揚之 顆粒的力(F )來描述顆粒移動,落下與上揚的F 可定義為: Σ (F ) = F + (F -F ) (3 ) DOWN D G B Σ (F ) = F – (F -F ) (4 ) UP D G B 這裡的Σ (FDOWN)是顆粒落下時的總合力(kg-m/s2 )、Σ (FUP)是顆粒上揚時的 總合力(kg-m/s2 )、FD 是顆粒的形狀阻力(kg-m/s2 )、FG 是顆粒所受到的重力 (kg-m/s2 )以及FB 是顆粒所受到的浮力(kg-m/s2 )。 i FB FB FD θ θ FD (a) FG (b) FG 圖二:顆粒的受力。(a )為使顆粒落下的力; (b )為使顆粒揚起的力。 圖二為落下與揚起之顆粒的受力。重新定義公式(2 )為: Dry Deposition Ratio = Σ (FDOWN) / Σ (FUP) (5 ) 或是 Dry Deposition Ratio = F + (F -F ) / F – (F -F ) (6 ) D G B D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