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设计格式-益教网.doc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74 閱讀.教學工作坊~核心選文深度解讀99.10.2-3講座摘要  北一女中實習學生 吳宥軒整理 壹、何謂文本閱讀 一、內容: 1.理解──一切閱讀的基礎      2.分析──文本理解的綜合理解      3.評鑑──對文章的想法 二、目的   1.培養學生自主表達的能力   2.藉篇章結構增加寫作技巧   3.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應用 三、舉例──嶔崎磊落(王冕的少年時代) 1.理解──為這個形容詞下定義 2.舉例──敘述這個詞的具體表現 3.反思與批評──藉前後文意來思考嶔崎磊落的實際意思 貳、閱讀理解能力的細類 一、分類──摘要段落重點 (以顧炎武文章為例) 二、推論──思考文章鋪陳的意義 (以王冕的少年時代為例)     補充:論述性文章──論點→論證→結論 三、比較──藉不同的篇章來加深知識(醉翁亭、蘭亭集序為例) 四、區辨──列出同課內相關的句子作比較 五、組織──以圖表網羅、連串課文概念 六、歸因──a.思想的共鳴及反思      b.文學技巧的使用 七、評論──弦外之音?寫作目的? 小結:由理解帶動分析,評論是學生的責任,老師需透過發問來 培養學生的能力。 參、問題與討論 一、對預測、論點、論述、結論可否再詳細說明? 答:先假設,透過閱讀不斷修正先的想法,思考內在的動機 來進行推測 二、解釋和詮釋有什麼不同? 答:解釋只是換句話說。而詮釋可透過舉例來輔助,說明「為 什麼」認為可以這樣來解釋。 〈第二堂課.始得西山宴遊記〉 教學目標 1.組織全文架構 2.比較登西山與訪「幽泉怪石」的不同 3.解釋閱讀後的體悟 貳、篇章講解(從略) 【小結】 元和四年對柳宗元癌說是一個驚天動地的時刻,我有沒有勇氣柳宗元一個把它消解了,給自己一個理由?我們可以問孩子,哪一天,是你的元和四年……? 要點整理 幽泉怪石→西山怪特→西山之旅 →賞觀角度 →抒情(重獲新生) 1.開拓不易 1.平視 2.攀爬困難 2.環視 3.俯視 投影片介紹(補充) 一、 1.解釋──作者的心情 2.歸因──作者表達心情的技法   3.推論──他表達的心情(惴慄) 4.推論──上高山的目的→探訪幽泉怪石 5.解釋──意有所即,夢亦同趨 6.解釋──過去遊歷能否解除惴慄 7.解釋──西山怪特的原因 8.比較──幽泉與西山的怪之異同   二、 1.摘要──闢山的難易 2.推論──作者的性格 3.推論──法華寺的影響:文學有很多不是客觀描寫。(佛家的緣起性空)   4.區辨──西山登覽的特色(俯視、平視、仰視)   三、 1.推論──作者對西山沉醉的烘托 2.解釋──由於是乎始的原因(化解) 3.組織──西山的怪(視野→態度→過程→欣賞→感受→結果) 4.推論──文末為何強調時間 5.區辨──西山之遊的收穫 6.舉例──如何化解心中壓力 7.比較──「心凝形釋」與「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赤壁賦〉教學活動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能體會作者心境的轉變。(分析-歸因) 2.能分析作者的寫作目的及寫作策略。(分析-歸因) 3.能應用寫景的寫作技巧來書寫心情。(應用-實行) 4.能針對主題,提出個人的看法。(解釋) 5.能與作者相關作品比較 6.能與宋代其他貶謫文學名篇作一比較。(理解─比較) 二、分段解說 ●第一段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以水、天、月光帶出整體的氣氛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可與〈岳陽樓記〉:「春和景明,波瀾不驚」聯結(均描寫平靜無波的水面。)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因明月初升所引發的感懷。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是因果句。因為清、徐,所以波浪不興。 因為夜晚中,視野不清楚,故「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先描寫風,同時也為後半段的「浩浩乎如馮虛御風」留下伏筆。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月出之後,景觀全然不同,本段點出的「月」也和之後的「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相關。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人投入空間的感受。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這種心情和之前的欣賞美景的心情不同。遼闊的江面引發的茫然的感覺,而這種「茫然」也跟文章之後所提及的,因人生有限所引發的茫然感相關。 本段是欣賞山水之樂,是被動地引發審美的情趣,作者在此耽溺於自在的情境中。相對於此,第四段的樂則是主動面對人生困境後,體悟到人生哲理後的樂。 問題設計 1.前三句透露出哪些訊息? 參考答案:時、地、人、事,由事而導致後面的寫景 2. 清風徐來和水波不興的關係? 參考答案:因為徐、清這兩個形容詞,導致水波不興。同時也暗示心境的平靜。 3. 為何在赤壁的場景,選擇先寫清風的感受,而非其他景物的描寫? 參考答案:當時天色已暗,故最先感受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