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4质量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ISO/TS16949:2002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针对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
1.按其它组织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或一些参考书籍中的案例照搬照抄,文件的数量和繁简程度未考虑本组织的规模、产品特点、管理基础、资源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较差,
2.未按过程方法,特别是未按以顾客为导向的过程模式识别本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对某些过程的控制方法未进行策划和规定。
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层次和从属关系不清,有重复和互相抵触的现象发生。
4 文件的内容为期望值,未能与组织的实际相结合。
5 对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没有识别,也未规定控制方法。
4.1.1
总要求---补充
确保对外包过程的控制不能免除组织对符合所有顾客要求 的责任.
6. 在质量手册或相关体系文件中未能明确组织对符合所有顾客要求的责任.
4.2文件要求
4.2.1
总则
组织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程序和记录等应形成文件。
7.在文件的编制方面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文件尽量的粗线条,多使用“套话”模棱两可的表述方法 ,虽然没有明显的错误,却难以操作;二是主张文件尽可能的细化,把员工己形成良好习惯的、己形成惯例的或是己约定俗成的控制方法也要用文字表述 出来 ,给文件的管理带来麻烦。
8.照抄照搬其它组织的文件,不符合本组织的实际,文件的规定可操作性差。
4.2.2
质量手册
组织应编制质量手册,以描述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删减的细节和合理性)和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表述。
9.按ISO/TS16949:2002或其它组织的质量手册照抄照搬未结合本组织的实际。
10.未对删减的细节和合理性性进行描述.
11手册中未介绍本组织的概况,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分配等方面的情况。
12质量手册未发布未经过审批
13质量手册未发放至所有使用部门
14手册的版本及修订状态标识不清,未将更改通知到所有部门,
4.2.3
文件控制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明确:
a)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和资料均应纳入控制范围;
b)文件发布和更改前,应经过审批,确保其充分与适宜性;
c)确保文件的适用性及正确性;
d)作废文件应及时撤除;
e)建立使用文件的总览表;
f)确保文件清析易于识别
g)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15.文件的审查、批准权限未明确规定。
16 书面规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对象实际的执行情况不符。
17因文件数量多或文件之间有部分内容重复,以致文件修订(修改)时,未能对所有应修改之处进行修改。
18 不同文件之间的规定有矛盾之处。
19 有关人员未经批准而私自拷贝(复印、抄录)文件。
20 未建立文件适用版本的总览表,或未对其进行定期更新,以致不适用(包括己作废)的文件得到识别,
仍继续使用。
21文件的更改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
22文件被随意写、划、修改和污损。
23作废文件未及时从使用场所撤除或存档时未进行适当的标识。
24文件的保存环境不佳、或不便于检索。
25外来文件和资料未纳入控制范围
4.2.3.1
工程规范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保证按照顾客的时间按排及时评审、发放和实施所有顾客的工程标准/规范及对其的更改。
组织应保存每项更改在生产中实施的日期和记录。更改涉及PFAP文件时,所涉及的文件应及时更新
26相关文件中未对评审、发放和实施所有顾客提供的工程标准/规范的程序予以表述,也无记录证实在两个工作周内及时完成了评审。
27文件的更改日期可以查到,但没有在生产中实施更改的日期的记录。
28仅根据顾客的要求对产品图样、主导工艺文件等进行了更改,但没有对涉及的PPAP文件(如控制计划、FMEA等)进行更新。
4.2.4
记录控制
应编制记录控制程序,以规定:
a)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归档、贮存、保管及处置;
b)记录应清析、易读、方便查阅;
c)记录的保存环境应确保记录不被损坏和丢失;
d)电子媒体形式的记录应注意备份的保密;
e)记录的保存期限应符合需要,包括顾客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f)需要时,应能提供给顾客查阅。
29记录未妥善分类管理,不易检索和查阅。
30记录的存存放放环境不佳,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
31电子媒体形式的记录未注意备份。
32备份的磁盘被放置于有可能被压变形和被磁化的位置。
33记录被随意涂抹、更改。
34未按规定及时记录。
35对记录进行整理时,未注意校对,出现笔误。
36编造假记录。
37记录的字迹潦草,不易识别。
38未按规定的保存期进行保存或到期的记录未及时处置。
4.2.4.1
记录保存
记录控制应满足法规和顾客的要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如何建设高效能团队及执行力团队.ppt
- DK管理人手册05:赢得高绩效.doc
- 发动机如何冷却.doc
- 初中信息技术考试题库windowsXP.doc
- 复数开方计算方法.doc
- 恒隆中粮万达凯德商业地产项目开发模式.doc
- 85红桃K品牌演讲培训.ppt
- 企业竞争模拟大赛2.ppt
- 〈像企管总监一样思考-突破战略执行的困局〉18页.ppt
- 产品标准培训-电热水器的安全要求0810.ppt
- 《1.5 次光学集成光源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拉花金鲳鱼加工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DB4403_T606-2025金融机构碳中和实施指南.docx
- 《科技金融体系构建服务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docx
- 《显微镜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操作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docx
- 行政事业单位土地资源资产清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国有企业土地资源资产清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
- 《拉花金鲳鱼加工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x
- 《生态社区建设与评估导则》编制说明.pdf
- 《光伏电站危险废弃物处置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