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那良镇近现代时期客家商住建筑探究
【摘要】文章深入挖掘那良镇的历史与人文背景, 归纳出客家传统商住建筑的特点,研究建筑的空间布局特色 与建筑结构,并深入探究中西混合式建筑的立面构造与装 饰,进而挖掘那良镇近现代时期客家商住建筑的内涵价值。
【关键词】客家商住建筑;建筑文化;中西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4434 (2013) 06-0181-03
一、古镇历史与客家建筑文化
在当今学术界。对客家建筑的特点与历史文化已有一些 研究。但对于客家商住建筑的相关研究却很匮乏。客家建筑 那良成土于于清朝顺治年间1644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古镇里的古街狭长幽远。客家文化和客家风情浓郁,街道两 旁耸立着古老高大的法式古屋和民国建筑,彰显着古街特有 的风格和魅力。那良镇很多古屋是民国名人的故居,其中具 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客家人陈济棠建筑、香港布政司沈明山旧 居、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将兼两广盐运署主任陈维周旧居。曾 国军团长彭冠麟旧居等。还有民国税所、商行、政府等旧址, 古镇就像是一部民国史书,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成 排的客家商住楼形成了商业街,古镇的房屋大多为篱笆碧瓦 房,保存基本完好的民居多是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多是西 洋风格。街上居民多是客家移民,多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于 此。在过去没有公路相通的年代,主要靠那良江、北仑河水 路和大勉、那旺、白赖隘路与东兴、上思等外地贸易交流。 那良最早的一条街是今天的兴宁街,旧称上约街、下约街, 20世纪30年代又叫正街。街宽约2米左右,一直延伸到上 约街号头。民国初年建成“上行关”,周围店铺增多,正街 的繁荣被“上行关”街所代替。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 初,沿那良江边又建设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时称江宁 街”。今称“人民路”,上段也叫榕木街。在靠下游码头处 建设了 “下行关”。在此街建屋的主人多是从广州、港澳、 国外等地当官、经商回来之人,他们财大气旺,见多识广, 所建之房多为当时较好的法式洋楼,在全国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宜居宜商的中西混合式客家商住建筑,在当时无论是建筑 艺术和质量都堪称一流。建筑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 性”、“包容性”和“国际性”等特征,而这种地域文化的 特征,正体现了广西人的文化气度与宽广胸怀。
二、客家传统商住建筑整体特征分析
商住建筑形成的原因:当时迁移而来的客家人擅长做买 卖,并带领着土著人一起发展,商铺、买卖市场、商住房等 便顺应而生,进而促进了当地的物质财富飞速发展。可以说, 那良商住房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发展 过程,它的产生、发展、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建筑的整体结构与材料分析:横向观察。会发现古镇里 的旧宅房屋整体的排列十分紧密,尤其是在挑水街,许多典 型的清末民居,且排列严谨,基本上户户紧密相挨,这不仅 方便人们平时的交流,也与客家人爱好团结的精神有关;纵 向观察我们会发现整条街的建筑高低错落,并不像其他民居 那样对建筑的层高要求那么严谨,因此形成建筑结构的多样 式。古镇老街的房屋虽然之后有很多经过重新修建,但古镇 古街大部分的旧宅还是保存得比较完整,基本上以传统的斜 坡屋顶和“石挑砖瓦房”为主,结构上穿斗式与抬梁式结 合,由木质与砖砌立柱混合搭建。旧宅多为清水墙建造,当 时砌墙的材质基本为青砖,且青砖质量较好,因此建造的房 屋也十分稳固,既简朴又实用。客家民居简单的旧宅建筑不 仅反映了当时生产力较低的历史条件,也反映了客家人简 朴、节约的精神。
宜商宜居的建筑构造:旧宅建筑两层的居多,一般二层 用来居住,一层用来会客做生意等等。旧宅的屋顶很统一的 向外挑出,基本上形成以“木材做横梁,砖砌做立柱”的框 架结构。由于屋顶的外挑,在一层的门前都会形成一道休闲 廊。不仅起到休闲娱乐的作用,也方便当时的人们做生意。 一些空间大的建筑为了支撑挑椽顶面,门廊前会设两根砖砌 立柱。许多建筑的一层较高,在大门结构之上会开有窗洞, 有更好的通风采光效果。商住建筑一般二层以上的空间向外 挑出,且出挑部位一般用作阳台或者形成一开敞式的休闲空 间。使建筑能更好地通风采光。从街道到每户廊前需要经过 两级阶梯,第一阶梯约24公分高,二级阶梯约12公分高, 门前石材与街道石材统一,视觉上增加了街道的横向宽度。 古镇商住建筑的躺门结构也是最能体现客家商住建筑的特 点之一。躺门也叫做“仓库门”,一般2米2到2米6高, 门头有一根木质横梁掺到墙里。与竖向木柱共同构成大门的 一个简易结构。躺门由2到3块门板组成,每块门板由一根 木头立柱固定住一边,另一边便可自由推拉。可开可合,起 到很好的通风作用。躺门一般在里边关起后,从外很难向内 推开,躺门的设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且易推拉,当地人 白天做买卖都会利用上躺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