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4
XX市XX客运枢纽东广场
围护结构施工
监
测
方
案
XX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OO九年八月
XX市XX客运枢纽东广场
围护结构施工监测方案
审定:
审核:
编写:
XX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OO九年八月
目 录
TOC \o 1-3 \h \z \u 第一章 项目概况 4
1工程概况 4
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4
3基坑支护方案 4
4基坑监测目的 4
第二章 基坑监测方案 5
1监测方案制定依据 5
2监测要求 5
3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布设 5
4监测工作方法与技术 6
4.1水平位移监测 6
4.2围护结构测斜 7
4.3沉降监测 7
4.4支撑轴力观测 8
4.5水位监测 8
5 监测频率及工期 8
6报警值 10
7监测仪器保护及特殊情况处理 10
第三章 监测工作计划 11
1拟投入本项目的人力资源 11
2拟投入本项目的主要设备 12
3质量保证措施 13
4健康、安全、环保(HSE)计划 16
第一章 项目概况
1工程概况
东广场位于XX路、铁东路及枢纽之间,将场地内几栋2至5层的房屋拆除作为施工场地。东广场长约155米,宽约127米 ,基坑深约3m,局部与通道连接处基坑深达7m左右。根据《XX地区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 05-96)的规定,本工程放坡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灌注桩围护结构基坑等级为一级。
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参照XX市XX客运枢纽东广场围护结构设计施工图提供的有关钻孔资料,本工程的地层主要为:填土、砂土、粉质拈土、砂岩及断层破碎带。
地下水有松散土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孔隙水受大气降水、蒸发的影响,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孔隙水的入渗补给。水位随季节及降雨情况有一定的变化,勘探期间水位基本无变化,水位埋深一般1.9~4.5m
3基坑支护方案
根据枢纽的工程特点、地质条件、经济技术比较、环境保护的要求,枢纽围护结构的型式:
基坑深约3m,场地较为宽阔,除局部较深处外,均采用放坡开挖;局部与3号车行通道、4至7号通道、下穿广东省深铁路暗挖通道的深度分别为10m、7m、9.5m,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
4基坑监测目的
在施工期间,应对周围重要的地下、地面建(构)筑物、管线、地面及道路的位移沉降实施监测,以及对施工期间支护结构位移、支撑立柱沉降、支撑轴力变形、地下水位等实施监测,为施工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用以控制工程施工安全以及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对可能发生的危及环境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第二章 基坑监测方案
1监测方案制定依据
1)XX市XX客运枢纽工程东广场围护结构设计施工图;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2007;
3)《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DBJ/T15-20-97;
4)《XX地区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 05-96
2监测要求
1)、基坑监测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或专用测试元件监测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观测点的布置应能满足监测要求。
2)、施工的时候需要避免过度降低基坑水位,加强监测基坑周围地下水位的变化,并加强对周边建筑物进行各种变形监测,基坑围护结构、交通疏解道路路面及相邻房屋均应加强施工监测。严格控制地面沉降量和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
3)、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精度不低于三等精度。观测仪器在使用前应予以校准,操作和维护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
3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布设
3.1、监测内容
地面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和裂缝,道路、地表及管线的沉降,地下水位变化,隧道收敛、爆破振动等。以及对施工期间支护结构位移、支撑立柱沉降、支撑轴力变形等实施监测。
3.2、监测点布设原则
测点位置的确定应结合工程性质、周边环境、地下管线分布、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监测费用等因素综合考虑。应力测点应布置在支护结构设计中的最不利位置和断面,如最大变形和最大内力处。在实施多项监测内容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应该有机结合,力求使同一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以便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测点布置重点在降水及开挖土方的影响区域,主要着眼于监测支护结构的变形,周围管线与建筑物的变形和地下水位的变化。测点布置还应充分考虑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同时还要考虑施工过程中对测点影响的问题。对重要的监测对象,监测点宜适当加密布置,有利于监测数据信息对设计施工的指导。
4监测工作方法与技术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精心选购技术可靠、经济合理且简单易行的仪器和元件。仪器和元件进货时,需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验收和试运行,检查各种技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川黔线某半隧道塌方p.pdf
- 附表4-1:保证质量措施表.doc
- 差值法确定矮塔斜拉桥的初张索力.pdf
- 附表5-1:安全管理机构图.doc
- [广东]桥梁工程32m箱梁预制施工技术(中铁建).doc
- 布袋注浆桩控制要点7.doc
- [广东]桥梁工程施工总结报告.doc
- 带仰拱隧道密井暗管的新设计方法.pdf
- [广东]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箱涵施工裂缝的分析与控制.doc
- [广东]桥隧无损检测技术培训.ppt
- 信息化技术在水库调度课程中的自适应学习模式.docx
- 教学活动设计英语课件.ppt
- 2025年锂电池快充负极材料技术创新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docx
- 未来五到十年会展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品牌战略分析报告.docx
- 金融APP用户留存与营销策略分析报告.docx
- 2025年储能系统与分布式新能源在光伏发电系统的协同优化报告.docx
- 2025年氢能经济系统在航空航天材料研发的创新应用.docx
- VRAR行业2025年内容生态构建产业链优化策略与未来十年市场前景分析.docx
- 2025年新能源技术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普及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docx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行业市场趋势与行业格局演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