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事企业征信服务 ——企业资信调查公司 ——企业信用局 我国第一家信息咨询公司——中国征信所,始创于1932年6月,由浙江实业银行副经理章乃器倡仪并会同中国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上海银行和新华银行的负责人共同发起在上海设立。 个人信用征信试点——上海资信公司,199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 全国征信系统的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局和征信系统,2004年开始在全国选择了包括重庆市商业银行在内的六家银行进行试点,2005年9月7日起全国127家商业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全国联网,最后两家城市商业银行也即将联网,进入该系统的还有8家信用联社。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紧迫性与稳步发展的关系 地方性与全局性的关系 政府主导与市场运行的关系 信息共享与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保护的关系 对经营过程各个环节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检查; 对被征信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异议的处理和答复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标准化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安全性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对各种信息服务的定价进行监督检查。 * 1830年世界第一家征信公司诞生于英国伦敦; 1837年美国第一家征信公司成立,1857年法国第一家征信公司成立; 1860年诞生了美国第一家信用局; 1893年日本第一家征信公司成立; 1906年成立了美国唯一的消费者信用报告行业的行业协会 1934年德国成立第一家公共征信机构。 世界银行调查的30个公共征信机构中有14个是在90年代建立的;全球50个私人征信机构调查显示有半数是1989年后开设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独立的征信机构从2000多家减少到2000年的400家,其中只有三到四家大型征信数据库,其他以中介机构存在。 1932年中国第一家征信机构——中国征信所在上海成立, 2001年12月15日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成立,2002年6月上海资信公司挂牌;2005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正式联网运行。 * * 美国信用市场素描(2005-01-31) 根据服务对象和领域不同,美国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企业资信调查机构,这是最早产生的信用管理业务,以邓白氏(DB)公司为代表,主要为商业机构和商业银行提供企业信用调查根据服务对象和领域不同,美国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企业资信调查机构,这是最早产生的信用管理业务,以邓白氏(DB)公司为代表,主要为商业机构和商业银行提供企业信用调查和评估报告;第二种是消费者信用调查机构,在美国最著名的有三家,分别是益百利公司(Experian)、埃克非公司(Equifax)和全联公司(Trans Union),主要为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公共机构提供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第三种是为资本市场防范信用风险服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其评估对象主要为国家、银行、企业、股票、债券和大型基建项目。美国的穆迪(Moody’s)、标准—普尔(Standard Poor’s)和惠誉(Fitch Rating)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信用评级公司。 总体来看,美国信用服务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①企业对信用服务产品的庞大需求,带动了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 美国企业的信用交易比例已占到全部交易总量的90%以上,美国98%的企业都有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大中型企业都设有独立于销售部门(相当于银行的信贷部)的信用管理部门(相当于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目前美国企业平均坏帐率只有0.25%~0.5%,平均应收账款回收时间只有37天(在放账期为30天的情况下)。在美国,企业在授信决策前,除了靠自己掌握的一些客户信用信息外,往往还购买第三方机构的信用报告进行参考验证,以便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②美国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信用服务机构运作的商业化程度。 美国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相当高,《信息自由法》、《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和《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三部法律,奠定了政府信息的公共产品性质和人们获得信息的平等权利。对于正常取得的企业征信数据,法律完全没有限制。上市公司信息、企业工商注册年检、法院诉讼等信息,都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对于消费者个人信用数据的征集和传播,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法律制定了限制条款,但法律规定除个人隐私外都可采集。消费者信用局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并不需要经被记录人同意,大多数授信机构会将消费者不良记录主动提供给信用局(私营征信企业)。信用信息越容易获取,信用服务机构的商业化程度也就越高,而商业化程度高往往服务的范围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