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抗菌药物总论第三十四章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 案 科目: 药理学 部系: 基础医学部 专业: 临床医学 年级: 2010级 任课教师: 邵南齐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首页) 专业 临床医学 学科 药理学 教学层次 大专 班级 2010级4/5班 授课日期 本次课时 /总课时 2/66 课题名称∕课程类型 抗菌药物概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理论课 教材(名称、主编、版次、出版社、出版年) 《药理学》王开贞 于肯明主编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CAI课件 教具 多媒体、激光教鞭 目的要求 1.掌握: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作用机制及合理应用原则。青霉素、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 2.熟悉: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3.了解:机体、药物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本课重点 1.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2.青霉素G及头孢菌素类的抗菌谱、抗菌作用原理、耐药性及机制、适应症及主要不良反应。 本课难点 1.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教 学 进 程 导入新课 抗菌药物概论主要讲述的内容有:1.抗菌药基本概念,2.抗菌药作用机制,3.病原菌的耐药性,4.抗菌药合理应用原则。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章主要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 第三十三章 抗菌药物概论 1.抗菌药基本概念(10分钟)2.抗菌药作用机制(15分钟)3.病原菌的耐药性(5分钟)4.抗菌药合理应用原则(5分钟) 第三十四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青霉素类 1.天然青霉素(30分钟) 2.半合成青霉素(10分钟) 第二节 头孢菌素类(10分钟) 小结(5分钟) 本课总结 一、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作用部位 药物 阻碍细胞壁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 阻碍的蛋白质合成 氯霉素(50S)、大环内酯类(50S)、四环素(30S)、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50S) 影响叶酸合成 磺胺类、甲氧苄啶(TMP) 影响RNA DNA合成 利福平、喹诺酮 影响细胞膜通透性 两性霉素B、多黏菌素、制霉菌素、新生霉素 二、青霉素: 1.抗菌谱:G+球和杆、G-球、螺旋体。(注意——G-杆菌无效!) 2.抗菌机制:青霉素含有高活性的β-内酰胺环…导致细胞壁缺损;激活自溶酶,细菌破裂溶解死亡。 应用:梅钩回归破白炭,链球菌和脑膜炎。 不良反应: 局部刺激。 2.过敏反应:轻的药热、皮疹、荨麻疹等,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3.赫氏反应。 4.脑毒性:大剂量青霉素钾盐注射产生脑毒性。 三、头孢菌素类特点: 对G+菌越来越差,对G-菌越来越好,对β-内酰胺酶越来越稳定,肾脏毒性越来越小,对绿脓杆菌一二代无效,第三代有效,第四代最好:广谱、高效、耐酶、无毒 授课教师 邵南齐 职称 讲师 教研室主任审查意见 (签章)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续页) 教案内容概述 抗菌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学: 化学治疗:指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化疗指数:LD50/ED50,评价化疗药物的安全性;~ 在使用化疗药时注意:机体、病原体和化疗药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抗菌药基本概念 1.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2.抗菌活性:MIC、MBC 3.抑菌药和杀菌药 4.抗生素: 5.抗生素后效应:当抗生素低于最低抗菌浓度或消除时,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第二节 抗菌药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药物作用环节。 2.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胞浆膜的构成与功能,药物作用环节。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甙类 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1)抑制DNA合成:喹诺酮类 (2)抑制RNA合成:利福平 (3)抑制细菌叶酸代谢:如磺胺类 第三节 病原菌的耐药性 一、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抗菌的酶:有水解酶和合成酶,前者如β-内酰胺酶 2.细菌改变药物作用的原始靶位: PBPs改变、30s亚基靶位P10蛋白构象改变 3.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如对四环素耐药的菌株产生… 4.细菌改变自身代谢途径:如磺胺类… 5.增强主动流出系统 二、细菌获得耐药性的方式 1.天然耐药菌株 2.染色体基因突变:发生率低 3.质粒传播:携有耐药基因的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及转导方式在细胞间转递。发生率高。 第四节 抗菌药合理使用原则 严格按照适应症选药;抗菌药用法用量与疗程;抗菌药的预防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