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的价值分析——应然与实然的无奈.docxVIP

安乐死的价值分析——应然与实然的无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乐死的价值分析——应然与实然的无奈   【关键词】安乐死;价值分析;医学伦理;生命权【中图分类号1 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1007—9297(20xx)03—0189—06analyses on legal principle of euthanasia—dilemma between realism and idealism.chen bin .law schoo1 .whuhan uni—versity,430072【abstract】from jurisprudence,the article analyses systematically value of euthanasia,consequencely,the conclusion oneuthanasia should be justified was induced.furthermore,the article indicates situation by explaining related legal relations.【key words】 euthanasia;analysis of value;medical ethics;right of living一、安乐死与生命权的再认识①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安乐死在法理上的价值不是孤立的,而是表现为“一个人所持的或一个团体所赞同的一组价值”②形成的价值体系。   这是下文讨论的基点。   那么,生命权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或者说,对生命权的认识会不会直接影响法律观念的变迁?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出发,法学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物质生活条件,是以社会为基础的。   但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总是侧重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的作用。   当然,此处的人是具有生物意义与社会意义双重属性的人。   在医学伦理法制化的过程中,实际上反映了一种道德人权向法制人权的转化。   在这个领域,也仅仅在这个领域,可以说,医疗法制是基于人的权利。   人权经历了一、二、三代人权观,而生存权始终是人权的核心与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强调了生存权与发展权。   我国《宪法》第37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公民的身体自由权利中首推生命权,它是公民(乃至一切人)的人身权利和自由的基础。   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第一就是要保护公民的生命权。   可见,生命权是人权的核心。   同样,在医学的价值范畴中也居于优先的地位。   安乐死的一切法理价值实际上都是基于生命权而衍生的。   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分析生命权。   1.生命权是指公民有在社会上作一个社会成员,作为国家的一名公民而生存的权利。   这是法学上对生命权的认识。   而在医学伦理学上生命的定义是:生命是自觉和理性的存在,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③① 从医疗手段区分,安乐死可以分为被动安乐死(消极安乐死)和主动安乐死(积极安乐死被动安乐死是根据垂死患者或其家属要求,停止无望救治,“听任死亡”。   国内外不少医院实际上早已实施;主动安乐死是采用“无痛致死术”迅速完成死亡,又称“仁慈助死”。   ② 【美]普拉诺等编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87页③ 何兆雄等:《医学伦理学概论》,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190 ·生命权则是一个人(作为社会意义的人,其意义应该体现在个体生命对个人、他人、社会乃至人类的意义上)从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享有的权利。   当一个人丧失社会意义而只剩下生物学生命时,这个人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这也是安乐死的社会基础所在。   2.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死之间的界线问题凸现出来。   一方面,传统的“死亡标准”对于“脑死”患者生命权的判断已经不符合社会意义。   ① 另一方面,传统的生命权定义也受到挑战。   恩格斯曾经说:“生就意味着死”。   生命中是和它的必然结果—— 死亡相关联起来而被思考的。   生的权利本身就包括了对死亡的选择。   “优生”观念在立法上的确定表明生是可以控制的,② 而捐献遗体,甚至自杀也说明了人对自己生命、身体是有一定决定权的。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生命权不属于   ⑧3.生命权应该同人格尊严结合加以认识。   人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而且具有社会价值。   也就是说,人享有的是一种有尊严的生命。   我国《宪法》就明确规定了对公民人格尊严的保护,这也是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延伸和扩展。   由此,我们进一步分析生命的价值。   生命价值是指人的生命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核心。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