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围》赏析.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柏林之围 都德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1897),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生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生活贫困。曾任学校监学。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他的短篇小说集具有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4年的《小弗洛蒙特和大黎斯雷》让他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作品都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品。1897年都德去世,葬入巴黎拉雪兹公墓。 写作背景 普法战争于1870年7月爆发。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 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10万法军官兵全部投降。德军长驱直入,进入法国,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这时的战争性质,已由法国对普鲁士的挑战变成了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法国各地人民被迫起来自卫,拿起武器抗击普鲁士侵略者,奋力保卫祖国。 但法国临时拼凑起来的资产阶级卖国政府,却同普鲁士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凡尔赛协定》,向德国赔款50亿法郎,并将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东部地区割让给德国,使这两个地区人民遭异族蹂躏,饱尝亡国之苦。 《柏林之围》就是以此为题材,直接描写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短篇。 《柏林之围》通过主人公儒弗上校的个人悲剧,描写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作者把主人公的个人悲剧,与整个民族的悲剧联系在一起,把主人公的命运,与法兰西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动人的悲剧色彩,成为爱国主义的悲壮的诗篇。 题目的含义 小说中实际是巴黎被围住了,应“巴黎之围”,但名为“柏林之围”,是有深刻含义的。小说用重病垂危的一个老军人想像法军围困柏林的故事,描写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巴黎被围和沦陷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这个题目发人深思,从反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叙事线索 1、明线: “柏林之围”——儒弗上校的孙女和“我”,为了照顾诺夫上校的病情,虚构了“柏林之围” 2、暗线: 巴黎之围——普鲁士军队迫使法军投降,并围攻巴黎,构成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巴黎之围 3、两条线索的关系:两条线索互相交织,同时进行,到最后儒弗上校站在阳台上,发现列队而来的普鲁士军人时,两条线索重合,并嘎然而止。 三条线索:第一条线,题目是“柏林之围”,实际上是巴黎被攻占;第二条线,儒夫上校由病重到病情减轻,直到最后去世;第三条线,上校外孙女为病重的祖父说谎到最后谎言破灭。这三条线中第二条线是主线。三条线扭结在一起,构成跌宕起伏的情节,深深地抓住了读者。 小说主题 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弗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小说描写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巴黎被围和沦陷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 这是一曲爱国主义的悲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亡国之悲。无论是作为一位充满英雄主义的军人,还是作为一位普通的公民,谁都不愿意遭罹亡国之痛,因为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耻辱和不幸,也是一位公民,特别是一位军人最大的耻辱和不幸。这篇小说从巴黎香榭里榭大街“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写起,以一位爱国老军人面对入侵者颓然倒地死去为结束,表现了深深的、无可奈何的亡国之悲。中间又反复渲染了这种悲。比如,小说多次写到儒夫上校外孙女“泪流满面”、“揩干眼泪”、“忍住眼泪”等,表面上是为祖父的病发愁,实际上落下的还是亡国之泪。再比如,小说通过写普鲁士军队的日日逼近,也造成了一种国家日渐灭亡的悲凉。 第二,命运之悲。儒夫上校和他的外孙女这两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命运必然也是特殊的。在亡国在即的时候,这两个具有强烈的军人荣誉、祖国荣誉感的人的命运可想而知。 第三,生活之悲。人物的生活之悲主要由两个落差造成:一个是儒夫上校虚幻的节节胜利和实际上的节节失败的落差,再一个是儒夫上校的越来越高兴和他的外孙女越来越悲痛之间的落差。这两个落差可以说是生活之悲。 《柏林之围》是描写普法战争、表达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一般来讲,反映战争主题的作品,作者往往少不了着力揭露敌人烧杀淫掠的暴行和刻画人民群众英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