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为该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为该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现有的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处理,是比较狭义的范畴,未包含补充水处理、旁流处理。 浓缩倍率多在2.5~4.0倍左右。 火电厂工业循环冷却水生化处理法—主要是利用经过筛选、培养、驯化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和相适应的营养调节剂对敞开式循环冷却水进行微生物化学处理,从而实现换热设备及系统的阻垢、缓蚀、藻类滋生粘泥等循环水处理目标。 复合微生物菌群——主要包括包括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反硝化细菌、光合菌、活性酶等对水环境净化有益微生物及助剂 微生物营养调节剂——由主要是由多种糖类、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等复合生物营养物质; 让循环冷却水自行构建一个微生物动态循环生态系统(通过营养竞争、互生、寄生、共生、拮抗、捕食等生态影响); 通过营养竞争、互生、寄生、共生、拮抗、捕食等生态影响,让循环冷却水自行构建一个微生物动态循环生态系统; 代谢出具有一定量天然阻垢和缓蚀的生物化学物质——如腐植酸、葡萄糖酸、单宁酸、乳酸、含氮杂环化合物、有机磷酸、氨基酸、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稳定和控制循环冷却水的水质——主要为pH值、碱度、钙离子等指标,在高浓缩倍率下避免及减缓换热器内金属管内部(水侧)结垢与腐蚀,保障热交换过程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运行。 按HG/T 2160-2008 冷却水动态模拟试验方法。 模拟装置的水箱容积是200L/套,采用同一批补水进行动态模拟实验,保证水质指标具有同一性,可消除由于不同批次水样造成的误差,同时浓缩倍率的确认可相对稳定。 考虑工业运行时添加在塔下集水池,故模拟试验的水温为32℃。 由于动态模拟系统较小,对生物黏泥量的影响因素较少,所以对于生物黏泥量指标不进行监测,只进行外部观察、菌藻总数测定。 横坐标为试验运行时间(数值为每五分钟一个点) ,纵坐标为污垢热阻值,单位为“×10-4 (m2?K/ W)”]。 总的来说,生化试验组的污垢热阻在0.5×10-4 (m2?K/ W)以下。传统药剂组(加阻垢剂)污垢热阻在试验开始时(浓缩倍率3.0~4.0)在0.6×10-4 (m2?K/ W) 以下,后期(浓缩倍率4.0~5.0)很快上升到(1.0~2.0)×10-4 (m2?K/ W) 以上,表明试管内存有一定量污垢,并越积越多,严重影响正常换热。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高倍率(5.0~9.0)运行后污垢热阻明显下降。这是各菌类繁殖和消亡达到一种平衡所造成的现象,也是我们希望的换热管内产生的微生物自清洁现象,从而否定了活性微生物粘泥在换热管内沉积、粘附影响污垢热阻的常规认知。 ●碳钢腐蚀速率计算: F=(C×⊿W)/(A×t×D)=[8.76×107×(20.4052-20.3408)]÷(28×360×7.92×103)=0.071mm/a F—年平均腐蚀速度(mm/a); C—计算常数 8.76×107 ; A—实验物体面积cm2(试片总表面积); t—实验时间(小时); D—实验物体密度(kg/m3); ⊿W—实验物体(管或试片)失重(g); ●不锈钢腐蚀速率计算: F=(C×⊿W)/(A×t×D)=[8.76×107×(8.5697-8.5693)]÷( 55.6×360×7.92×103)=0.0002mm/a F—年平均腐蚀速度(mm/a); C—计算常数 8.76×107 ; A—实验物体面积cm2(试片总表面积); t—实验时间(小时); D—实验物体密度(kg/m3); ⊿W—实验物体(管或试片)失重(g); ●试管粘附速率计算: Y= C×⊿W/(A×t) =[7.2×105×(380.78-380.72)]÷( 405.69×480)=0.2218 Y-粘附速度(mcm) C—计算常数7.2× 105 ; ⊿W—粘附物重量(g)即实验物体的增重; t—实验运行时间(小时); mcm—mg/cm2.月; A—实验物体面积cm2(试管内表面积); 横坐标为试验运行时间(数值为每五分钟一个点) ,纵坐标为在线pH值。 生化处理组的结果:营养调节剂投加量与pH值呈波动变化,波动周期和幅度与投加量和间隔时间有关,但实验总体生化法循环水pH在7.0~8.0范围内,控制较为稳定。 微生物制剂和营养调节剂的投加方式——实验初期,每日投加营养调节剂1次、每次10mL,投加后pH值缓慢向下滑动,下降幅度较大;后改为每天2次投加、每次5mL,pH值下降幅度减小;实验后期又改为每天投加3次、每次2mL,pH值下降幅度进一步减小,但pH上升时间相对较快。 传统药剂组的结果:pH在9.0~9.3之间属自然浓缩。 pH的常规范围:6.5~8 (DL/T 5068-2006)、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