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二章 发酵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发酵染菌危害 ——产物收得率低; ——产品质量差; ——浪费原材料; ——经济效益差; ——造成环境污染。 污染时间对发酵影响 1.种子期染菌:危害极大,应严格防止。 ——措施:一旦发现,均应灭菌后弃去,并对种子罐及其管道进行彻底灭菌。 2.发酵前期染菌:前期养分丰富,易染菌。 ——措施:将发酵液在补足必要养分后迅速灭菌,重新接种发酵。 3.发酵中期染菌:严重干扰生产菌代谢,影响产物生成,使菌体自溶,有时还会使已形成的产物被利用或破坏。 ——措施:具体处理方法应根据各种发酵的特点和情况来决定。 4.发酵后期染菌:此时产物积累已较多,养分已接近耗尽。 ——措施:若染菌量不多,可继续发酵;若污染严重,可提前放罐。 第二节??生产中杂菌检查与防治 一、杂菌检查与判断 二、杂菌污染原因分析 1.显微镜检查 优点:简便、快速,能及时检查出杂菌。 缺点: (1) 对固形物多的发酵液检查较困难; (2) 对含杂菌少的样品应多检查几个视野; (3) 由于菌体较小,又处于非同步状态,应注意区别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生产菌与杂菌,必要时可用革蓝氏染色、芽孢染色等辅助方法鉴别。 一、杂菌检查与判断 2.平板检查 优点:(1)适于固形物多的发酵液; (2)形象直观,肉眼可辩,不需仪器。 缺点:(1)所需时间较长,至少8小时; (2)无法区分形态与生产菌相似杂菌; (3)检查过程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肉汤培养检查 主要用于空气过滤系统和液体培养基无菌检查 将葡萄糖酚红肉汤培养基装在吸气瓶中,灭菌,37℃培养24h。若培养液未变混浊,表明吸气瓶中培养液无菌;再将过滤后空气引入吸气瓶,培养,若变混浊,表明空气中有杂菌;说明过滤系统有问题。 4.发酵过程异常现象判断 (1)溶解氧水平异常; (2)排气中CO2异常; (3)pH变化及菌体酶活力异常。 二、杂菌污染原因分析 (1)种子带菌 (2)无菌空气系统染菌 (3)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4)设备管道灭菌不彻底 (5)设备管道系统渗漏 造成杂菌污染主要原因: ——设备问题为主,如设备渗漏、管道不严密、设备中存在死角、空气过滤系统失效等; ——其次是种子(主要是二级种子)染菌, ——培养基灭菌不彻底造成染菌极少发生。 第三节??噬菌体的污染和防治 一、噬菌体污染的特征 二、噬菌体的检查方法 三、噬菌体的防治 四、污染噬菌体抢救措施 1.发酵液光密度上升缓慢,甚至下降,肉眼可见发酵液逐渐变清; 2.耗糖速度缓慢或停止,产物生成量少或不增加,发酵液中残糖高; 3.产生大量泡沫,发酵液呈粘稠状; 4.菌体不规则,甚至出现畸形。 一、噬菌体污染的特征 1.双层琼脂平板法 (1)双层琼脂平板的制备:先用7~8mL 2%的琼脂培养基作底层,凝固后,加入3~4mL 冷至45℃的1%琼脂上层培养基(其中含0.2mL发酵菌种悬液和0.1mL待检发酵液),让其平整凝固; (2)在发酵菌的适宜温度下培养,若是细菌,一般培养16~20小时。 (3)检查有无透明的噬菌斑。 二、噬菌体的检查方法 2.液体培养检查法 将培养基、发酵菌种及待检发酵液混合,培养是否变清。 3.斑点试验法 先制备好涂布有发酵菌种平板,再用接种环或无菌吸管 取少许发酵液在平板上点种,培养观察是否有噬菌斑。 4.玻片快速法 将发酵菌种、发酵液和少量琼脂培养基(含0.5~0.8%琼 脂)混匀后涂布于无菌载玻片上,经短期培养后,在低 倍镜下观察是否有噬菌斑。 二、噬菌体的检查方法 发酵液中污染噬菌体,不外乎有两种原因。 1.菌种本身带噬菌体,特别是溶源性噬菌体,对这种菌种,一经发现,应立即弃去。 2.生产的环境中有噬菌体。 三、噬菌体的防治 预防措施 1.决不使用可疑菌种; 2.清除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噬菌体。能灭菌的灭菌,能消毒的消毒,搞好清洁卫生工作; 3.选育抗噬菌体菌株; 4.轮换使用菌株。因为一个菌株用的时间一长,就有可能出现该菌种的噬菌体; 5.注意通气质量。取风口应设在30~40米的高空,空气过滤器要保证质量; 1. 发酵前期污染噬菌体 ——补加抗性种子,并根据发酵液中的营养多少,适当补加营养物质; ——补加约50%已培养至对数期正常发酵液,再进行发酵; ——若噬菌体轻度污染,菌体仍能较正常生长,并积累代谢产物,则可照常发酵,若污染严重,则用加热法(70~80度)灭活噬菌体或放罐后重消毒; 四、污染噬菌体抢救措施 2.发酵中后期污染噬菌体 ——应提前放罐,尽快提取产物。发酵罐、管道、洗涤水及用具均应彻底灭菌,防止噬菌体扩散而造成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