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四大剧种粤潮汉雷.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广东四大剧种 粤、潮、汉、雷 广 东 粤 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 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名列于2019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粤剧的唱腔 粤曲的唱腔音乐主要分板腔类、曲牌类和诗赞类三种。其实这都和戏曲及粤剧的发展相关。诗赞类一般又称为说唱类。 广东本地的戏曲音乐,应以说唱类的南音、木鱼、龙舟、板眼、粤讴等为主,因为这是根据广东话的语言特色组成,在语分平仄、句分上下的基础上,广东说唱类的唱腔,曲词句格必须分为两组上下句式,因为广东话分阴阳平,这和北方语系的阴阳平不同,语音上有很大的差异。 粤曲唱腔音乐的基本特色是板腔类,即梆子和二黄,俗称“梆黄”,也即是和京剧的“皮黄”同类,所以粤剧也属于南北路的戏曲,即有南路“二黄”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粤曲的板腔原是由外省传入,是由诗赞类的齐言滚唱方式发展出来,后来节以鼓板,由不同板式引发唱腔的变化,故称“板式变化体”。 板腔体、诗赞体戏曲唱腔和曲牌体戏曲唱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板腔体和诗赞体戏曲唱腔没有固定的乐调旋律,旋律由曲词的语音决定,所以即使同是“慢板”或“中板”,可以因为曲词不同,有不同的音乐旋律。 曲牌体戏曲唱腔却是先有乐调旋律,再填曲词,其中骨干音更不可修改,所以无论千百首同曲牌的曲,即使曲词不同,但其分布之声调必然相同,否则不同填一首小曲。 广东潮剧 (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是形成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的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 潮剧历史悠久,属元明南戏的一支,在明代称为潮腔、潮调。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 明代戈阳、昆山等腔流播潮州,清代西秦戏、外江戏(以二黄西皮为主)也在潮州演出,潮剧兼收戈、昆、梆、黄和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说唱、歌舞,深化成具有潮州乡土特色的地方戏曲。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剧唱腔曲调优美,其歌轻婉,为曲牌联缀体制,唱南北曲,本宋元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清代中叶以后,吸收板腔体制。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古腔韵味浓郁。曲调多姿多彩,有轻三六调,优美柔媚;重三六调,庄穆端正;活三五调,休戚凄怨;反线调,轻松诙谐。打击乐器均有定音,伴奏有复调和声之美。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是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中州官话为舞台语的剧种,原称“外江戏”、“乱弹”、“兴梅汉戏” 。 1933年广东大埔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一书,将外江戏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 广东汉剧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 广东汉剧戏班是随外籍官员携带进入粤东的。清末民初,广东汉剧班社甚多,著名的四大班为老三多(潮阳)、荣天彩(普宁)、新天彩(潮安)、老福顺(澄海)。角色分行有生、旦、丑、公、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