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賦之義訓、賦體淵源、類別與俗賦之性質
PAGE 30
PAGE 29
賦之義訓、賦體淵源、類別與俗賦之性質
賦是以口誦表現的多功能文體。賦與詩都是注重聲音節奏的文學,詩歌以章曲樂律以抒情,辭賦以聲調抑揚作鋪敘。早期文學的形成都是從口頭的傳誦開始的,賦正是形態多樣的口誦文學。俗賦不但具有淺近、詼諧的賦體風格,其多樣化的形式,見證了早期賦體的民俗性、大眾性與實用性。本章從賦字的義訓、賦體的淵源諸說與俗賦的性質作探討,用以掌握賦體文學的口誦本質與鋪寫、寓託等特色。
第一節 賦之義訓
「賦」之同音借字繁多,如尃、敷、鋪、布、播、附皆是,其義多相通,亦多與賦體之特色相關聯。《廣雅.釋詁》:「鋪……播、莫、班、賦,布也」,王念孫疏云:「賦、布、敷、鋪並聲近而義同。」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台北:復興書局《皇清經解》影印清.咸豐刻本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台北:復興書局《皇清經解》影印清.咸豐刻本,民50年(1961)。見第十一冊,p7779。又台北:廣文書局,民60年(1971),見卷三下p100。
一、賦有散布、傳播之義
〈毛公鼎〉銘文:「雩之庶出人事于外,尃命尃政,……自今出入尃命于外……」楊樹達謂:「尃命」即《詩.大雅.烝民》之「明命使賦」、「出納王命」。 楊樹達〈毛公鼎四跋〉,見《積微居金文說》pp32-33,楊氏云:「尃、賦二字古音同。尃,《說文》訓布,彝銘言尃,乃用本字。《詩》文言賦,乃用假字也。」台北:大通書局,1974年3月
楊樹達〈毛公鼎四跋〉,見《積微居金文說》pp32-33,楊氏云:「尃、賦二字古音同。尃,《說文》訓布,彝銘言尃,乃用本字。《詩》文言賦,乃用假字也。」台北:大通書局,1974年3月影本。
《說文.尃》段注云:「〈祭義〉:「溥之而横乎四海」,《釋文》溥本或作尃。……《漢書》〈上林賦〉:『布結縷』,《史記》『布』作『尃』,徐廣曰:『尃,古布字』。按:尃訓布也,非一字。」
屈萬里《尚書集釋》p26、p42,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72年(1983)2月初版。
播,《說文》:「穜也,一曰布也。」播穀於土為穜,即種。《書.堯典》:「播時百穀」,《傳》:「佈種」,孔《疏》:「播是分散之意。」王肅云:「播,敷也」可見播、布(佈)、敷皆有分散之意。 《論語.微子》:「播鼗武」,孔《注》:「播,搖也。」蓋謂左右搖而揚其聲。賦雖不直接釋為播,但其本字為尃,尃既釋為布,則賦即可釋為布,為播。散布其音謂之播,《周禮》之〈大司樂〉、〈大師〉皆云:「播之以八音」,鄭《注》一釋「被也」,一釋「揚也」。〈瞽矇〉云:「掌播柷梧、簫管、弦歌」,鄭《注》:「播謂發揚其聲。」告語亦稱播,《書.盤庚》:「王播告之」,屈萬里云:「……《說文》作譒,云:『敷也』,按:敷亦布也。王播告之,言以政令告諸臣(使其傳布於民)也。」
《論語.微子》:「播鼗武」,孔《注》:「播,搖也。」蓋謂左右搖而揚其聲。
屈萬里《尚書集釋》p84。
二、賦有鋪張、鋪排之義
《文心雕龍.詮賦》云:「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舒張、舒展曰摛, 《說文》:「摛,舒也」。字又作攡,段注:「《太玄經》」『幽攡萬類』,字作攡。」二字義亦為布也、張也,《文選.答賓戲》「摛藻如春華」,注引韋昭:「布也」。同句《漢書.敘傳》顏師古曰:「摛,布也。」揚雄《太玄.玄攡》:「玄者,幽攡萬類而不見形者也。」《集韻》
《說文》:「摛,舒也」。字又作攡,段注:「《太玄經》」『幽攡萬類』,字作攡。」二字義亦為布也、張也,《文選.答賓戲》「摛藻如春華」,注引韋昭:「布也」。同句《漢書.敘傳》顏師古曰:「摛,布也。」揚雄《太玄.玄攡》:「玄者,幽攡萬類而不見形者也。」《集韻》:「攡,鄰知切,音離,張也。」今閩南語謂攤開(紙張等)為「摛開」ti-kui。
賦之本字為尃,郭店楚簡甲本《老子》:「聖人能尃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丙本「尃」作「」,王弼本作「輔」。丁原植釋簡本尃字云:
簡文的尃,似當作敷的本字,而解為敷。將尃解為散布、擴延聖人的作為,僅在順衍萬物既存的自然事實。
丁原植〈郭店楚簡《老子》的出土及其特殊意義〉,《國文天地》1998年7月。
尃、敷、鋪皆為擴延、伸衍之意。《詩》之六義謂讀《詩》篇的六種功效,而賦即是指鋪張、鋪排。鄭注《周禮.太師》「六詩」云:「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案:六詩與《詩.序》之六義的項目、次序皆相同。指讀《詩》之六種功用,賦即賦詩。賦詩又有二解:一為誦《詩》,即《國語.周語上》的「瞍賦矇誦」,賦與誦為同義之互文。一為鋪陳《詩》,即鄭注之以《詩》鋪陳政教。賦借為鋪,為敷,凡文章有所鋪陳、延伸、排比等,皆屬賦體之特色。至《左傳》之賦某詩,兼含此二義,既謂諷誦《詩》章,又鋪延此《詩》句之義,以施於當時之場合。
尹灣漢簡有〈神烏傅〉,裘錫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