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躺在手术台上,看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就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我向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命运压不垮一个人,只会使人
坚强起来。
——当一个作家屈服于权势,甚至
主动奉迎权势时,他犯下的,将是可怕的罪行。这种罪行更甚于盗窃,更甚于谋杀。
——个性和魅力是学不会,装不像的。
——荣华富贵之心越重和生性越敏感的人,烦恼也越多。
——消磨时间是一种多么劳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这只肉眼看不见的秒针无时不在地平线下转圈,你一再醉生梦死地消磨时间,到头来你还得明白,它仍在继续转圈,无情地继续转圈。; 海因里希·伯尔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城市科隆。这一年正处一战期间,德国面临着战争造成的最大贫困与饥荒。伯尔的父亲维克多是一个木匠,母亲是维克多的第二任妻子,维克多第一任妻子因病去世后给他留下了3个女儿。这个小市民家庭信奉罗马天主教,从而排斥纳粹主义。父亲维克多从小就有一种反普鲁士的情绪,深刻地影响着伯尔。
1928年,伯尔11岁时,父亲维克多雇用了一个刚从监牢里出来的杀人犯。好奇的孩子们总是在吃饭或晚上坐在一块休息时问父亲:“你的杀人犯怎么样?他又杀了什么人了?”维克多对此很不高兴。一次他对孩子们说:“是的,他曾经是个杀人犯。但是如果再叫他凶手的话那太不公平了,因为他已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现在他已重新做人,开始了新生活,我不能让他感觉到你们拿他开玩笑。如今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你们再不能取笑他了。”这是一种宽宏的包容心理。后来被誉为“科隆好人”的作家伯尔正是用这种心境写出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优秀文学作品。 ; 1924年至1928年,伯尔在天主教市民学校学习。 中学毕业后,曾在书店当学徒。1939年在科隆大学学习,不久即应召入伍,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长了不少见识。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战后除继续在科隆大学研究语言与文学外,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并在许多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已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 1970至1974年先后担任联邦德国和国际笔会主席。
;
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等。成名作《火车正点》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 (即“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五六十年代,伯尔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阔,技巧也日趋姻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一声没吭》(1953)、《无主之家》(1954)、《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小丑之见》(1963)等。这些作品主要写西德战后 “经济奇迹”中的小人物的种种遭遇,其中《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中,西德一些作家发表文学作品描述战争灾难给人们留下的一片瓦砾和心灵创伤,被称为“废墟文学”。战后的废墟文学主要反映战争生活的痛苦,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现实的生活。这些长篇小说或清算本民族最近那段悲剧的历史,或揭示资本主义商业经销机制对人的压抑,或描写民族分裂的不幸,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20世纪50、60年代初,主要描写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的悲惨遭遇,表现他们彷徨苦闷,评论界称这些小说为“不顺从文学”。
;1971年发表的《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
(《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尔全部创
作的结晶,被诺贝尔奖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
之作。《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1974)
的发表又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作家被公认
为当代德国的歌德和国际文坛巨擘。沃克·施隆多夫于1975年根据他的小说改编拍摄了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在当时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家名为《图片报》的报纸在警方的支持 和配合下,把一个清白无辜的女人诬蔑成恐怖分子的同伙,败坏了她的声誉,迫使她最后拿起了武器以维护个人尊严和社会正义。施隆多夫沿用了小说的纪实手法,通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