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会计发展史 重庆理工大学 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 杨兴龙(讲师) Tel 第七章 会计报告史比较 我国古代的上计制度 会计报告形式及其方法史 复习思考题 ☆ 关于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会计报告的历史,贯穿于整个会计的发展史。 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中外会计报告深受其所处的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会计报告制度,当首推“上计”制度。它是统计报告与会计报告的合称。 一、中国古代的上计制度 秦汉上计制度记载的缺乏和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 上计制度,是秦汉时期关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史籍关于秦汉上计制度的起源、演变、内容等问题,均缺乏详细记载。 长期以来对秦汉时期的这一制度缺乏必要的认识,甚至还产生了某些错觉:或者说秦时无上计制度,到了汉代才出现上计制度;或者把秦的上计制度同汉代的上计制度完全等同起来,也把东汉的上计制度同西汉此制混为一谈,从而否定了此制的变化发展过程。 —白寿彝《中国通史》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 个人简介 白寿彝(1909年2月19日——2000年3月21日),男,字肇伦;回族;河南开封人。 主要贡献 白寿彝先生是杰出的史学家、卓有成就的教育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 他主编的12卷22册的《中国通史》 被学术界誉为20世纪中国史学的 压轴之作,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信祝贺, 并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 江泽民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 白寿彝同志: 您主编的二十二卷本《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 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对您和您的同事们在史学研究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我表示衷心的祝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下来,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痛。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的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的上计制度 上计制度的源起 什么是上计制度? 指下级官员逐级向上呈送统计、会计报告。 “每年,地方官吏事先把赋税收入的预算写在木券上,送交朝廷。年终时,地方官吏必须把实际情况(收入、开支、损耗等),向朝廷报告” (《秦史稿》) 中国最早的统计报告 “禹别九州,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 ,十一而赋。” (《通典·食货四》)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史记》) 赋税制度建立,各级政府财政组织的经济责任也建立,必然借助于统计报告的形式 一、中国古代的上计制度 上计制度的源起 统计报告制度在周朝的发展 “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周礼·天官》)宋朝王安石解释说:“受其会者,受其一岁功事财用之计。” “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以知民财、器械之数,以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数,以知山林川泽之数,以遂(考核)群吏之征令。” (《周礼·天官》) 会计统计并未分离。“财用”属于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其他则属于统计内容。 一、中国古代的上计制度 上计制度的源起 战国时代对“上计”的记载 赵襄子(在位始于公元前457年)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吕氏春秋·知度篇》) 魏文候( 在位始于公元前446年) 时,“东阳上计,钱布十倍” (《新序·杂事篇》) 西门豹为邺令,“期年上计” (《韩非子·外储说左篇》),“上计之制,六国亦有之”(《秦会要订补·职官上》) 当时的上计制度在全国已普遍运用,比西周的统计报告制度又是一大进步 ! 一、中国古代的上计制度 睡虎地秦简中的上计制度 上计制度的确立 秦国“也实行上计制:每年,地方官要事先把赋税收入的预算写在木券上,送交朝廷。年终时,地方官必须把实际情祝(收入、开支,损耗等)向朝廷报告,这就谓之上计”。(《秦史稿》) 上计制度的“计”, 本为“计算”之意 又产生了记帐、结算帐目的“计帐”等涵义。 又记帐依赖于簿籍,因而又导引出“计簿”等称谓。 又有计吏、计史、计者、官计等官名和“计所”等机构名称。 各级官府的簿籍所记录的情况,最后都要统一报告朝廷,这便叫“上计”。 专门办理上计事宜的官吏,便叫“上计吏”。 ☆ 一个典型的例子 《秦律十八种》中的简末有《效》字的简文云: “禾、刍稾积□,有赢、不备而匿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