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气特种作业操作取证培训;煤气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煤气安全技术管理
煤气施工和检修作业的安全操作
煤气作业现场的安全防护; 警示:
煤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易中毒的危险物质,在煤气生产(回收)、净化、输配、储存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都有发生煤气事故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生产检修阶段。
煤气在冶金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做好煤气事故预防与控制,遏制煤气事故的发生。 ;煤气生产中的主要危险及事故类别和原因;
※ 冶金工业中职业中毒有铅、苯、锰、焦油、氯、砷、CO、SO2、氰化物、锌、沥青等,而煤气中毒最为突出严重,CO接毒人员约占全系统接毒人员32%(在煤气区域工作的岗位职工多),CO急性中毒人员约占全系统急性中毒人员的90.5%,慢性中毒占19.0%。
※ CO中毒死亡在冶金系统工亡事故中约占7%,CO中毒占冶金系统中毒死亡的84%,冶金系统中毒死亡事故,基本可代表CO中毒死亡情况。 ;煤气中单一气体理化性质;煤气中单一气体理化性质 课本125页;我公司接触煤气的单位有哪些?;;;煤气事故主要类别有 :(简答题 );煤气中毒的机理 ;煤 气 中 毒;煤气中毒的分类;煤气中毒程度分类;2、慢性煤气中毒
中毒者在数天后才出现症状,如经常性的头晕、视力减退,甚至变成呆痴,还有可能肢体发生麻痹和CO性脑炎,这些症状大多数都会慢慢的恢复,但也有少数不能恢复而引起后遗症。
慢性煤气中毒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人们如果长期在含有低浓度CO的空气中进行工作,每天要吸入少量的CO,长期以后可能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症状为:贫血、面色苍白、心悸、疲倦无力、消化不良、呼吸浅表、体重减轻、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
头痛恶心
眩晕呕吐
情绪烦躁等症状
碳氧血红蛋白在
1-20 %(名词解释 );防 护 救 护;中度煤气中毒;防 护 救 护;重度中毒;防 护 救 护;中毒
程度;中毒死亡;假死和真死有什么区别; ;
出现尸斑。仰卧时尸斑一般首先在背部出现,然后向前胸,太阳穴等处漫延。尸斑首先是樱红色斑点,越来越多而成片。如中毒者无尸斑出现,则不准停止急救,不能视为死亡。;造成煤气中毒事故的原因;身体缺氧的会出现哪些症状: ;煤气区域划分和分类管理制度 ;
乙类危险区:凡空气中CO浓度高于卫生标准但可以不戴防毒面具,根据CO浓度大小确定工作时间的区域。如煤气阀门后抽堵盲板、停送煤气做爆发试验、各种煤气设备停煤气检修等。凡属此类性质工作必须配有空气呼吸器,如不需要配带,必须有监护人员现场监护,并有可行的安全预防措施。;
丙类危险区:凡有煤气的管道或设备附近,空气中CO浓度接近卫生标准,但长期工作会有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的区域。
允许工作,但需有人定期巡视检查。在有煤气危险的区域作业或巡视,必须两人以上,严禁单人行动。 ;怎样处理煤气中毒事故;怎样处理煤气中毒事故;怎样处理煤气中毒事故;确认煤气中毒后应采取;防止煤气中毒事故; 煤气中毒事故原因及预防
原因:(1)煤气设备泄露没有及时发现,或已发现而又不及时处理。
(2)对煤气性质认识不足,在超过卫生标准的煤气区域工作而又不戴防毒面具。
(3)在煤气设备附近休息、打盹、睡觉。
(4)停送煤气,不注意空气流向,或设备内残留煤气处理不彻底,或没有可靠隔断煤气来源,并没有严格的检查制度。
(5)煤气倒窜到蒸汽、氮气及水管内,引起人员中毒事故。
(6)煤气区域不挂“煤气危险禁止停留”的标牌。或安全制度不严格,误入或提前进入危险区。
(7)管网系统压力波动过大,超过水封安全要求,造成水封压穿,煤气泄露。; 预防:
(1)加强煤气安全管理,对于煤气作业人员,应进行生产操作及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工作。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并确保实施。
(2)从生产设施的密闭式入手,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防止和减少一氧化碳在生产环境中形成危及人的健康与安全的浓度。
(3)加强对生产环境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和警报(煤气生产、使用单位的操作岗位,煤气操作室和重点区域应设置一氧化碳监测报警装置及醒目的安全警示标牌,报警装置应定期校验),一氧化碳最高浓度不允许超过30mg/m3(24ppm)。
(4)设备或管道检修时,首先要把设备或管道内煤气吹扫干净;新建或大修的煤气设备及管道要进行强度或气密性试验。
(5)在煤气区域工作,须2人以上,并要携带便携式CO报警仪。一旦发生煤气泄漏,则要站在上风侧监视,严禁任何人进入危险区,同时立即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