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丙肝:通过激活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引发肝损伤。 4.丁肝:病毒通过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引起肝脏病变 5.戊肝:病毒主要由免疫应答介导,可诱发肝脏的坏死 中医病因病机 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胁痛”等范畴 急性肝炎多是在饮食不洁,或劳累过度,或嗜酒过度等因素下,“湿热疫毒”入侵而发病,湿热疫毒郁于中焦脾胃,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发为黄疸 慢性肝炎是由于湿热缠绵,邪正相争,日久则“湿热毒瘀邪未尽,肝郁脾肾气血虚”病程迁延不愈 病位在肝胆脾胃 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病程在6个月内,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性肝炎 2.慢性肝炎 仅见于乙丙丁型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依病情轻重可分轻中重度 3.重型肝炎 发病率低,病死率高。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其中2010年病毒性肝炎指南将慢性重型肝炎分为慢性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 4.淤胆型肝炎 黄疸深,且持续时间长,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可有肝脾肿大等 5.肝炎肝硬化 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两型,根据肝脏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 3.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抗-HAV 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2)乙型肝炎:HBsAg阳性是现症感染标志,HBeAg,HBcAg,抗-HBc IgM、HBV-DNA阳性均为病毒复制活跃指标、抗-HBs为保护性抗体。 (3)丙型肝炎: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是病毒感染的标志。HCV-RNA阳性是HCV感染及复制活跃的标志 (4)丁型肝炎:HDAg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 (5)戊型肝炎:抗-HEV IgM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有流行病学史,相应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病原学检查阳性可于诊断。慢性乙型肝炎根据HBeAg诊断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鉴别诊断 (1)急慢性肝炎出现黄疸者,要与溶血性黄疸,肝外阻塞性黄疸等相鉴别,后两者都有诱发因素 (2)需要与其它原因引起的肝炎如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脂肪肝等鉴别 治疗 1原则 急性肝炎:保证休息合理营养。 慢性:抗病毒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1)急性肝炎 阳黄证:湿热型,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减。湿重于热,用茵陈五苓散 阴黄证:寒湿阻遏型,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加减 无黄证: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加减或逍遥散加减 (2)慢性肝炎 (1)肝胆湿热型:治疗原则:清利湿热,凉血解毒。茵陈蒿汤或凉血解毒药 (2)肝郁脾虚:治则:疏肝和胃。逍遥散 (3)肝肾阴虚:治则:养血柔肝,滋阴补肾。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4)瘀血阻络:治则:活血化瘀,散结通络。血府逐瘀汤或鳖甲煎丸。 (5)脾肾阳虚:治则:健脾益气,温肾扶阳。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或四君子汤合肾气丸 (3)重型肝炎 (1)毒热炽盛:清热解毒,凉血救阴。神犀丹 (2)脾肾阳虚、痰湿蒙蔽:健脾温肾,行气利水,化痰开窍。茵陈四逆汤合菖蒲郁金汤 (3)气阴两虚,脉络瘀阻型:益气救阴,活血化瘀。生脉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甲型、戊型:搞好卫生防护,防止病从口入 乙丙丁: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 3、血清学检查 ①★肥达反应:多数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在病程第2周起出现阳性,第3周阳性率大约50%,第4~5周可上升至80%,痊愈后阳性可持续几个月; ②抗伤寒杆菌抗IgM、IgG体检测 ①肠出血;②肠穿孔:多在回肠末段;③中毒性肝炎;④中毒性心肌炎;⑤支气管炎及肺炎;⑥溶血性尿毒综合症;⑦其他:包括急性胆囊炎; 六、并发症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七、诊断 1、一般治疗:消毒和隔离,休息,护理,饮食 2、对症治疗:降温不宜使发汗的药物,低压灌肠治便秘,腹胀者少食易产气的食物,腹泻者低糖低脂肪饮食,重者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配合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病因治疗: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首选,儿童和孕妇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八、治疗 概述: 由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由消化道传播;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夏秋季多发。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血脓便伴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烧;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可多次感染,多次发病。 病机:乙状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致炎症、坏死和溃疡。 细菌性痢疾 一、病原学: 1.一般特征: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杆菌。 2.志贺氏菌属的分型: 按O抗原结构及生化反应(甘露醇)分 :4群47型。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3.流行趋势:B群福氏菌是我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