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气的不足,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耗,出现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四)用疾病诊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 色按脉,先别阴阳”。 张景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 乃为医道之纲领”。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四诊分阴阳,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 1、四诊分阴阴 (1)望诊:望病人色泽的明暗分阴阳 色泽鲜明——属阳 色泽晦暗——属阴 色黄鲜明如桔色,阳黄、病轻、易愈 黄疸 色黄晦暗如烟熏,阴黄、病重、难愈 (2)闻诊:闻病人语声高低分阴阳 语声高亢,多言躁动——属阳 语声低微,少言沉静——属阴 (3)问诊: 问病人寒热的喜恶分阴阳 恶热、口渴、喜饮——属阳 恶寒、口润、不渴——属阴 (4)切诊:部位、形态、至数分阴阳 浮、数、洪、滑——阳脉 沉、迟、细、涩——阴脉 2、辨证分阴阳:八纲辨证是临床各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表、实、热——阳 八纲 里、虚、寒——阴 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养生防病,必适阴阳。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素问·四气调神论》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养生的根本是让人体之阴阳与自然界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以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才能延年益寿,以利健康。 2、治疗疾病,必平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 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因此,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的偏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1)确定治疗原则:《灵枢·邪客篇》:“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①泻其有余(损其有余)——适用于阴阳偏胜而其相对的一方尚未构成虚损的实证,即“实则泻之” 。 阴偏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温热的方药治之 阳偏胜——实热证—热者寒之—用寒凉的方药治之。 注意:若相对一方有偏衰时,如阴胜兼阳虚,则当配合“扶阳”之法酌加温阳药,阳胜兼阴虚,则当配合“滋阴”之法,酌加养阴药以兼顾其不足。 ②补其不足(补其偏衰)——适用于阴阳偏衰之虚证,即“虚则补之”。 阴偏虚——虚热证——滋阴清热,补阴 抑阳,阴液充足,虚热自清。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阳病治阴” 阳偏虚——虚寒证——助阳散寒,补阳抑阴,阳气恢复,虚寒自消。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称“阴病治阳” 明·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 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中求阳——在补阳剂中佐以补阴之 品,使阳得及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在补阴剂中佐以补阳之 品,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药物性能,必分阴阳。 “性能”:指药物的四性(四气),五味 及作用。皆可用阴阳来归的说明。 ① 药之四性(四气): 寒、凉——属阴,如黄连、石膏、知母。 温、热——属阳,如干姜、附子、肉桂。 ②、药之五味(六味) 辛、甘、淡——为阳,如菊花、薄荷、猪苓 酸、苦、咸——为阴、如地龙、乌梅、五味子 ③、药之作用 升、浮——属阳,如桑叶、升麻、浮萍 降、沉——属阴,如石决明、牡蛎、磁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内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哲学。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主要在于概括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论证五脏系统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并归纳人体与自然界的某些相互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整体结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临床之病理分析,以及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是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五行始出于《尚书.洪范》。早在 殷周时代,原始社会即将崩溃,劳动 人民对统治者宣扬的“帝”、“神”等天 命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