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引 言
近十年来,作为记者、编辑,我们分别四次到云南各地采风。我们的足
迹所至,从金沙江畔到西双版纳,从乌蒙山区到怒江大峡谷? ? 在难忘的旅
行中,祖国西南边陲的壮丽河山,那雄伟的雪山,险峻的峡谷,美丽的湖泊,
苍茫的林海,锦绣的田园,以及天设地造的石林,历代人民创造的人文景点,
都是那么瑰丽,那么令人陶醉。
云南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
才智谱写了灿烂的文化篇章。尽管我们所采撷的只是民间风俗习惯,但是,
不论是兄弟民族美丽的服饰,可口的饮食,欢乐的节日,有趣的婚礼,淳朴
的礼俗,还是动人的神话故事,古老的信仰崇拜,无不闪烁着民众智慧的光
芒。它们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使我们流连忘返。
为此,我们曾以《长江旅行记》、《探访中国少数民族》、《中国民俗
探索》为题,先后撰文在日文月刊《人民中国》等报刊连载。但是,与这块
古老热土上的迷人风光,与多彩的生活,淳厚的民俗文化相比,我们写得太
少了,内心时时泛起一种疚歉之感。
现在,作为“中国旅游民俗丛书”的一种,我们终于有机会把在云南的
采风见间和生活体验写下来了。不过,由于旅程的局限,我们未能把云南各
地瑰丽的旅游风物景点一一写出来。与五彩斑澜的云南民族风情相比,我们
吮吸不多,书中的介绍是挂一漏万的。至于错误之处,亦在所难免。对此,
我们期待着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总 序
张紫晨
《中国民俗· 旅游丛书》是为广大旅游者、文化工作者编辑的知识性民
俗与旅游丛书。它着眼于对祖国各旅游胜地民俗风情的介绍,以弘扬祖国优
秀民俗文化,了解中华各族人民生活,饱览壮美河山、名胜古迹,通晓各地
风土民情为宗旨,为国内外游人提供丰富的知识,使人们开阔眼界,心旷神
怡,乐以忘忧。对未经旅游或准备旅游的人,也是一个知识的先导,兴味的
储备、精神的满足。
旅游是人生一大乐事,为现代生活所必须。工作之余,邀三、五友人,
或举家前往,既可怡悦身心、增广见闻,又可扩大胸怀、了解大千世界。但
是,这个目标并不是任何旅游都能达到的。要想在旅游中真正有所收获,必
须有相应的知识来帮助。中国有句古话,叫“见景不如听景”。任何一个优
美的所在,没有听到有关的解说,只有直观所视,是不会完全看出它的奥妙
的。这就是旅游者为什么那么需要导游员的道理。然而,任何导游,又只能
解说一时一地、一事一物的具体景观,不可能提供关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
一个城市、一个景点的完备的知识,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丛书加以弥补。这部
民俗旅游丛书,就是为了这种需要而专门编写的。它将中国各大旅游区的内
容分成若干册编写,采取生动轻松的笔调,系统全面地介绍有关知识。这种
尝试,以前没有过。这套丛书以鲜明的地区性和丰富的知识性为特点,将祖
国各地壮丽的山河、著名的景点、灿烂的文化、纯朴的风格一一呈现在读者
面前,是其他书籍所不能代替的。这部丛书并没有把它简单地化为旅游手册,
更没有以介绍地方风光名胜为满足,它有较高的视野、较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既可作为旅游的良师益友,又可作为民俗文化读物而开卷有益。
《中国民俗· 旅游丛书》是一部大型系列丛书。它将以旅游为线,把广
阔的中国分成若干文化区,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
在对区域文化的分析和描述中,突出旅游的点、线及重要景物、风土民情。
因而它既是旅游民俗丛书,又是区域民俗丛书,既是区域文化的屡现,又是
整体文化的纷呈。书中所述的内容大多为实地考察所得,经过研究考察,再
用轻松的笔调写成。因此,对一般研究者、民俗工作者、文化工作者,都有
重要参考价值。
目前,在我国民俗学研究上,大体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理论民俗学,一
个是应用民俗学。理论民俗学侧重理论规律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应用
民俗学则方面较广,诸如商品民俗学、消费民俗学、旅游民俗学、社交民俗
学等,重在实际的应用,多采取具体的描写研究的方法,使人们在各项生活
应用中,有实际的效益。民俗旅游是应用民俗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应用,
便不能不考虑与旅游实际的结合,不能不考虑旅游的实际需要。但是,旅游
者并不满足于单纯的游山玩水活动,他有更广泛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要
求。高层次的旅游往往是一种特殊的学术活动。从旅游所至的引人瞩目的地
区和蕴藏着丰富的精神、物质财富的各民族,由旅游所看到的具体景观所呈
现的历史、自然和文化现象,扩展到它之外的多种问题的寻索,欲广可广,
欲长可长,要趣味可以有趣味,要学术可以有学术。这样的旅游民俗丛书所
提供的信息量和知识量也应该是相当广的。基于这种认识租考虑,我们把这
套丛书从框架、体例到内容、形式都尽量提高了档次,使它更好地发挥应有
作用,并以此积极推动我国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各族人民间的大团结,
促进与海外朋友间的友谊。
1991年8月
北京
孔雀之乡的
文档评论(0)